黑龙江日报11月16日讯 在细胞和病毒组成的微世界里不停地探索、证实;在单一枯燥的工作环境中反复观察、实验。这就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活疫苗生产车间工程师王洪峰从业18年来每天重复的生活,可他从不觉得孤独和苦闷,反而说自己“一直享受着细胞克隆、病毒分离、疫苗研制、规模化生产等科研创新工作带来的无穷快乐”。
“我家是农村的,从小是靠母亲养猪供我上学读书。”小时候的王洪峰并没想到,这一生他会和动物疫苗研制与应用有这么漫长的一个“约会”:1998年从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王洪峰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等其它一系列以传代细胞为载体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如今每当谈起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他的眼里依然闪现着孩童般的光芒。
传代细胞培养受细胞培养基、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细胞成熟的时间不可控,为在细胞成熟的最佳时间进行试验,加班加点对王洪峰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为完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生产问题,他经常不回家在车间里过夜,没有床就和值班人员挤在一起,有时半夜12点起来观察细胞病变,摸索接毒剂量、病变率,最终生产出合格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共计6批59375瓶,储备半成品100多万毫升,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在断货两年后重新投入市场。为解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过敏性问题,他组织人员排查原因,对种毒分批抽样、反复试验,重新制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生产用种毒,更换生产用血清批号,切断了过敏源,使疫苗顺利投放市场。为使T-P-R三联活疫苗走出实验室,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他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反复研究、摸索、验证,不断摸索冻干保护剂浓度、配比、分装量、冻干曲线,使得疫苗从样品试制到大规模连续生产取得成功,并推向市场。
在工作上,王洪峰还特别注意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在实践中,王洪峰发现一些养猪企业和养猪户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存在缺少稀释液造成疫苗配比不准、疫病防治效果不佳的实际问题,为此,他主持研制并开发生产出使用方便、质量稳定、效果良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专用稀释液,批量投放市场后,受到养猪户的欢迎。根据市场需求,为提高疫苗病毒含量及产量,王洪峰不断研究新的工艺,完成了猪腹泻三联活疫苗由少头份(2头份/瓶)到多头份(5头份/瓶或10头份/瓶)生产工艺的提档升级。基于传代细胞的疫苗生产,大部分环节需要人工操作,为提高效率,王洪峰在疫苗的机械化生产方面下功夫,创新采用带有三通盖的50升耐高温高压的优质塑料桶及移动式桶车,实现了滤液、细胞分装、接毒机械化。他还在生产线创新应用柱式滤器罐体滤液,末端采用自主研发的15头液体分液器、插拔式快接头等,使疫苗生产操作方便、快捷,做到了零污染,同时,他还设计了新型移动式废液桶,收获病毒液采用与转瓶机相对应的移动式冻融车,移动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加工作18年来,王洪峰没休过一次年假,更记不起有多少个节假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个人时间的巨大牺牲换来的是宝贵的科研成果,从2005年起,王洪峰先后参与研究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活疫苗、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腹泻三联活疫苗(T-P-R)产品累计创收总额达7亿元人民币。
多年的细胞毒灭活苗、活疫苗开发和生产经验,使王洪峰对传代细胞的规模化生产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摸索出从细胞冻存、复苏、病毒繁殖到疫苗规模化生产等一整套生产工艺流程,不仅成为单位公认的“技术大拿”,在同行业亦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科研创新永无止境,目前的他正承担着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项目——协助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团队进行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的研发及生产工艺革新工作,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18年前完成规程申报和复核试验工作,完成新兽药注册证书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