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11月16日电 2016年,黑龙江友谊农场精准发力,采取“三解三帮”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三解三帮”即: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帮助无劳动能力的人、帮助以强带弱、帮助想富无门路问题。
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贫困职工兰福才本人离异,视力弱,与母亲居住在一起。母亲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2016年,管理区将他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与农场宣传部部长邓正茂结成帮扶对子。邓正茂为其投资1万元购买5000棒木耳菌,在大棚园区种植,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使他获纯收入5000元左右。安排他在大棚基地采摘木耳,每天收入达200元,通过这样的帮扶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友谊农场有1.7万栋水稻育秧大棚,做好大棚再利用工作可为职工带来近4千万元的经济效益。经过考察,在大棚内栽植木耳效益好。于是,友谊农场利用大棚资源进行招商,吸引有技术有资金的外地种植户来投资,由他们带领当地职工发展木耳等棚室,从而解决了职工想富没项目的问题。2016年,全场有30多名党员干部通过木耳种植合作社这一平台出资为困难职工投资入股,共筹集资金27万元,帮扶22户贫困户种植木耳18万棒,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同时,农场为发展木耳生产的农户每棒补贴0.5元,共发放补贴资金150万元,有力的支援了贫困职工的产业脱贫。
截至目前,由农场书记、场长亲自带头,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三级干管人员、党员群众、种粮大户等1000余人组成的帮扶责任人队伍,与2016年确定的应脱贫的1014户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对接,红兴隆管理局81位副处级以上领导也与农场81户贫困户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入户对接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落实帮扶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