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讯 随着齐齐哈尔市“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之后,迫切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贴心的社区服务。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将城乡社区建设工程列入政府大事实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确目标保障有力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2016年,齐齐哈尔市正式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制定了《齐齐哈尔市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结合各县(市)区实际,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基础先行、完善机制、深化服务的工作目标,在落实市政府大事实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确定2016年全市要新建农村示范社区(面积500平方米以上)32个,达标社区(面积300平方米以上)100个。在社区的运行模式上实施“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上,要确立村党组织核心地位、强化村民自治功能、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在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上,要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与代办服务有效融合,开展社会互助救助、医疗环境卫生、文化体育、民间纠纷调解等便民服务。
为切实减轻城乡社区工作负担,今年8月8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村)减负工作的通知》(齐办发[2016]37号),进一步遏制了城乡社区牌匾多、会议多、台账多、行政事务多、证明乱等“六多一乱”现象。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农村社区试点实施方案和社区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架子”要搭好
“搭架子”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公益用房、活动广场、各种服务设备设施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市政府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将城乡社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550万元,带动各县(市)区投入1.7亿元。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千方百计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克山县、昂昂溪区等地将闲置校舍改扩建成农村社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利用争取到的省民族村援建资金200万元,打造了4个民族示范社区;依安县在通过国家“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考核后不松劲,使农村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甘南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50万元改扩建了11个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公益用房面积不断增加,社区达标率、示范率不断攀升。仅2016年一年,新建农村达标社区100个,总数达到654个,达标率超过50%,新建农村示范社区35个,超过政府大事实事目标20个,完成任务目标的233%,全市农村示范社区总数达240个。
“瓤子”要填足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装瓤子”即抓服务。齐齐哈尔市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引导教育、卫生、文化、法律、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为政府公共服务廷伸到农村搭建平台,全市所有农村社区都探索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度,社区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免费为农村居民代办包含民政、住建、医疗、社保等几乎所有涉农部门的行政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居民不出村屯就能办理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齐齐哈尔市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迅猛发展,促进了区域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社区电子商务网站约310家,普遍于2015年前后建立,总经营额3.5亿元,其中代购额1.8亿元,销售额1.7亿元。甘南县的“兴村网”于2015年10月成立,内容涵盖农村便民服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四大职能,提供650多项服务内容,目前已建设信息站点392个,配备信息员405个,发展草根物流队伍100余人,创新就业岗位接近600人。建华区星光科技园创建以来,入驻电商企业31家,代理销售国外产品32个品种,销售收入86万美元;代理国内、省内产品42个,销售收入573万元,代理本地区产品137个,销售收入近800万元。
齐齐哈尔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抢抓国家和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奋发努力,为增加农村居民福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报记者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