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庄园)11月8日,东北网第一书记“扶贫计”报道组来到拜泉县兴农镇兴旺村采访第一书记郑飞。时任拜泉县城市行政执法局环卫处副主任的郑飞,自2015年10月来到兴旺村任职第一书记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径。

兴旺村贫困户养的羊群。

郑飞与贫困户详细交流。

郑飞走访兴旺村贫困户。
特色种植增收贫困户乐了
拜泉县县城到兴旺村大约40公里,走过一段县道转至通村路后,路两侧新修的路肩,让狭窄的路面变得宽阔起来。郑飞每次走在这段路上,心里充满自豪:“我从乡里争取了资金,用3个月时间修好路肩,等于是加宽了路面,便于农用车通行。”
如果说这是郑飞送给兴旺村村民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大礼,那么,在扶贫方面他做得就更多了。
在兴旺村的326户贫困户中,很多家庭因学致贫。王宝柱的大女儿在齐齐哈尔上大学的费用每年4万多元,高额的学费令王宝柱一家陷入贫困之中。郑飞通过走访了解到王宝柱家的情况后,建议他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播种红小豆和高粱等经济作物。
在王宝柱的家库房里和院内,堆放着他今年的收获---40袋红小豆和60袋高粱。王宝柱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初多亏听从了郑书记的话没有全部种植玉米,红小豆和高粱两项收入加一起净赚1万多元。
在郑飞的建议下,今年兴旺村有100多户贫困户调整了传统种植结构。采访中,兴旺村村委会主任张宝华对记者说,郑飞不但有见解,对人也实实在在,谁家有困难只要和他说,他能帮啥就帮啥,今年春天,他帮助很多农户协调种子和化肥,大家都说这个小伙子不错。
田野上的羊群贫困户的希望
兴旺村虽不是传统养殖村,但村里不乏拥有养殖技术和经验的村民。郑飞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贫困户夏永忠有这方面的专长,于是就鼓励他养羊。
在村南的田野上,夏永忠赶着100多只羊放牧。据他介绍,养羊的主意是郑书记想到的,“春天时,郑书记在信用社帮我贷款2万元,买了40多只羊,经过一夏天的繁殖,现在已有100多只羊,等这些羊长大了就可以出售了。”
这是勤劳的一家,夏永忠在外放牧,他的妻子在家中已备好了草料。在刚刚过去的秋天,他的妻子用半个月的时间,捡拾大豆皮和树叶,可供羊食用一个冬天。“郑书记这么帮我们,我们还不勤奋一点,就太对不起他了。”
同样对郑飞心存感激还有李继江等贫困户,郑飞介绍李继江到辽宁灯塔县皮革厂打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据他的邻居范秀森介绍,郑书记看到李继江家的情况后,为了缓解他家的经济困难,就介绍他外出务工,郑书记用行动温暖着每一个贫困户的心。
拜泉县城市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代春波说,自郑飞任职第一书记以来,深入农村、扎根农村,能够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干好事、办实事,反响很好,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记者手记:年轻的第一书记
今年26岁的郑飞,是记者此次采访第一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个,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梦想大于现实的年龄,而郑飞却已经承担起第一书记的重任。
也许是一年来历练的结果,或是本来郑飞就有着与年龄不相仿的成熟,与郑飞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沉默少言的人,但他的笑容很真诚,身上也看不到一丝浮躁的气息。“心里有数”,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
农村工作,光凭一腔激情和三分钟热血是干不了的,不但要耐着性子,还要沉下身子,甚至迈稳步子。起初,郑飞的工作并不顺利,“和一些老人沟通有代沟”、“你这么年轻,你懂啥、你会啥?”在一片质疑声中,这个心里有数的年轻人,脚踏实地地按照计划前行。“和村里的老人多聊、交心,和他们混熟了,他们就拿你当亲人了,你的建议他们才会参考“。
郑飞逐渐被村民认可,“多亏郑书记了”、“这个小伙行,是块好料”。面对好评,郑飞依然如初,不骄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