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同一个巨大的浪潮,在龙江大地上泛起涟漪。这其中,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向涛立头。
为深入挖掘和宣传我省涌现出的大学生创业典型,由省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守望梦想·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这10名获得荣誉称号的青年,虽然创业领域不同,但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创业精神,那就是都有着创新激情和创业勇气。创新激情让他们对未来、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能够让智慧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创业勇气让他们能够翻过每一座山,跨过每一个坎,一路上披荆斩棘。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之星》专栏,讲述他们的创业初心和走在创业路上的故事,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来。
黑龙江日报12月2日讯 2015年,孔德元距离实现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这一年,他创建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一名“海归”到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经理的转变。
2010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孔德元没有向国有企业投送简历,没有盲目参加人才招聘会,拒绝了去事业单位的机会,因为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并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坚持着。这一年,他怀揣创业梦想毅然回到了家乡——牡丹江。
创业对于孔德元来说并不陌生,他在大学期间就做过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觉得这样的经历也是一种收获。“创业需先从业”,这是孔德元父亲警示他的一句话。父亲的话让孔德元深刻地认识到,踏上创业创新之路不能仅凭头脑一阵发热,而是要靠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他最终选择进入牡丹江市万通微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职,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积蓄力量。工作期间,他边搞科研边学习,并被美国拉文大学录取。
在美国留学期间,孔德元对生物质成型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觉得这项技术也能用在家乡的黑土地上,便潜心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数量较大,有着充足的生物质资源,为收获成型设备提供了可靠的生产原料,生产原料的可再生性使得‘绿色’成型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在秸秆上做文章大有可为。”2013年,孔德元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业构想回到了家乡,并以个人身份与万通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任职期间,他以主要发明人的身份提交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现已得到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涉及生物质成型、收获、包装及自走式捡拾包装等。
创业的时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回国两年后,孔德元创建黑龙江沃野生物质收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产品为秸秆收获打包系列设备。该系列设备的设计主要针对高寒垄作地区农民的耕作习惯,并结合了东北、新疆及内蒙古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研制生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秸秆收获包装设备。
那些日子里,研发资金上有困难,孔德元就跑科委、跑银行,找人社、找农委,多方寻求帮助。后来,在参加牡丹江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时,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大赛亚军。此项赛事,除了让他得到荣誉外,最大的收获是那10万元的现金奖励和300万元贷款信用额度,解决了他研发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产品研发上遇到困难,难以攻破,他就找科研院所、找高校,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签订了《联合研发合作协议》,与牡丹江大学建立攻关机制,与市技师学院建立学员实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
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小梦想,每实现一个小的梦想,就离自己真正的梦想近了一步。“正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创业梦想,驱使我一路向前,使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孔德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