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连路在进行雕塑创作。

全家福(穿背带裤的是纪连路)。
东北网12月5日讯 时光带走了鲜亮的外表和容颜却带不走记忆和童年。电车街12号,这个大院当年是很多文艺青年心目中的麦加。在那个知识匮乏艺术贫瘠的时代,住在那里的老报人、记者、摄影和美编却用自己所学哺育了一群孩子,让他们成长为高考之后崭露头角的新生代艺术家,这其中就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纪连路。在大院里启蒙学画画,然后上山下乡、参军当兵、回城高考,他的经历折射着一代人的成长史。
在大院里学画画
1957年,纪连路出生时,电车街12号就已经是省报的家属区了。在他出生前5年,他的父亲纪明才应聘做了省报的厨师。过了一年,升为炊事班班长。1954年,省报从齐齐哈尔迁来哈尔滨,纪家落户于电车街12号。纪连路上面有哥,下面有弟。哥哥离家早,小时候,纪连路的记忆总是与弟弟纪连彬黏在一起。家里开气窗睡觉,他把被子让给弟弟,自己只用被角盖住肚子。
学校半天课,下午就可以放学回家。每天,他都去八区体育馆打球,不打球就窝在屋里画画。学校的黑板报,一周一期,全校15个班级总共才选出3个孩子担此重任,一个负责写,一个负责编,而他负责画。
连环画《闪闪的红星》作者王纯信搬进电车街12号后,孩子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规老师。王纯信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授线条和构图,引领他们入门。省报阅览室、省报美术组成为孩子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前苏联的画册几乎都被他们翻滥了。美术组的编辑李明久、韩承霖、王玉堂、许新华、尚勇、马绍义,都看过孩子们的画,给过他们指点。浙江美院毕业的许新华,还系统地给他们讲色彩。那个年代,尽管知识匮乏艺术贫瘠,但孩子们却不曾缺过“老师”。
下乡成了“农民”
1974年,纪连路17岁,到了该上山下乡的年龄。他和弟弟,家里只能留一个,纪连路背着破脸盆和行李,毅然决然地走了。户口迁去安达中本公社立新四队,他成了那里的农民。纪妈妈哭了。许新华拉着纪连路的手说:“你是我最好的学生,我真舍不得你走,我原本打算把你借调到省报美术组,可现在……”纪连路拍着胸脯说:“许叔您放心,我这一辈子都不会扔掉画笔。”
1975年1月,部队下来招兵,当时,纪连路还不满18岁,他揣着自己的画找到招兵连长,告诉他自己会打球还会画画,希望能给一个机会,连长同意了,他成了沈阳部队的一名空军。黄军服、蓝裤子、羊皮大衣、棉帽子,一切都是崭新的,那是他出生以来穿过的最新的衣服。
由于会打球会画画,在部队里,他得到很多机会。当别的新兵被派去学驾驶当司机时,他被留在机关画地图。不久,纪连路被调去电影组,每周为俱乐部放电影并兼职图书管理员。这是一个让他如鱼得水的位置,文化科长经常给他讲分镜头。电影科长曾是八一队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常拉他去打两拍。画出雷锋系列宣传画的景维春跟他谈艺术与创作。更让他兴奋的是部队图书馆里有很多连省报社都借不来的书《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没事儿他就躲在小屋子里看书。1978年6月,纪连路复员,被分配到哈尔滨日报社印刷厂锌版车间当工人。他又住回电车街12号。
带回一个“美第奇”
纪连路回哈时,从沈阳带回一个美第奇石膏像。那时哈市面上没有这种教具,它被列为“四旧”,还没解禁。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院里院外学画的孩子都赶来看美第奇。一个冬天的夜晚,大家下了班从四面八方赶来,12平方米的小屋一下挤进十多个人,连双层铺的上铺都坐满了人。
白天上班,晚上画画,一画画到后半夜。纪连路决定考雕塑系。但当时哈尔滨没有教雕塑的老师。一天,一个小伙伴打听到市体委的林华(现为中国工艺美院教授)也想学雕塑,带着纪连路一路找过去。林华非常热情,把他引见给自己另一位学雕塑的朋友崔洪文。崔洪文让他们看刚雕出来的作品“哭泣的女人”。女人坐着,泪水顺着脸颊缓慢地流淌。只一瞬间,纪连路柔软的内心就被女人的眼泪击穿。雕塑带给他的震撼,很长时间都无法让他镇定。
让作品走向国际
纪连路和院里院外孩子边工作边苦读,一门心思要上大学。白天上班制版,晚上熬夜画画,苦学一年多,纪连路迎来了命运的转折。1980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如愿被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录取。其他小伙伴,有的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有的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
踏进鲁迅美术学院的大门,和弟弟成为校友,在各种场合,兄弟俩常常碰到。纪连路有工资,家里寄来的钱大多给了弟弟,尽管连彬的年级长于连路,但连路很有哥哥样,就像小时候在大院里一样。
1985年纪连路毕业分回哈尔滨师范大学当老师,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电车街12号老屋一度成为他们的婚房。1990年,纪连路受邀,去法国参加木雕节。没有旅费,他向人借了几万块钱,弟弟又为他签字画押做担保,保证他出国以后还能再回来。
在法国,纪连路抽到的参赛签是一根直径80厘米高2米的菩提树,刚伐下来,还带着水。结果,他的作品获得政府金奖并得到2万法郎奖金。朋友和一位长辈诚意挽留他,但他还是选择回国。
1990年他与侯一民教授合作完成中国革命博物馆序厅浮雕《血肉长城》。该浮雕长46米高4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高温铁红釉浮雕壁画。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与侯一民教授合作为大会创作雕塑《五女传书》,该作品至今仍矗立于北京东长安街邮政总局门前。他又与仲伟生、侯珊瑚合作完成深圳锦绣中华小人国九龙壁飞虹塔微缩景观。《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世界最大琉璃塔制造者》为题对三人进行报道。2008年创作完成北京奥运地铁10号线浮雕《长城》。近年创作完成哈尔滨中央大街雕塑《都市旋律》以及兴凯湖肃慎王雕像。
此外,他还担任过哈市索菲亚广场改造艺术造型总设计、2014首届美国阿拉斯加国际夏季沙雕展总策划、俄罗斯克拉斯诺雅茨克国际冰雪节评委、哈尔滨冰雪欢乐谷冰雪大世界艺术总监、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艺术片《冰雪火》艺术总设计、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艺术总设计、2008央视元旦晚会艺术总设计等等。世界上首开冰雪专业本科教育,将民众自发的冰雕创作升华为有理论体系支撑、蕴含深邃民族精神的冰雪原创艺术。在哈师大建立本、硕雕塑专业,该专业现在也是我省唯一的雕塑专业。
2015年底,纪连路去美国阿拉斯加担任首届中国红艺术展总策划总设计。加拿大他去过10次,法国去过6次,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芬兰、荷兰,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作品和足迹。再也没人担心他会一去不复返,因为大家相信他的根在这里,他用艺术的方式,将“自己”留在了国外。
纪连路说:“我和弟弟连彬是厨师的孩子,正因为我们少年时有幸生活在那个省报大院,当年大院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培养了我们这代人,我们能走上这条艺术之路,要感恩电车街12号,感谢大院里那些文化和艺术家前辈们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