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现场
搜 索
持续深入学讲话 振兴发展看龙江:龙江阔步迈入高铁时代群英谱
2016-12-08 07:22: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狄婕陈渌 李因楠 韩波 德健宇 孙昊 刘柏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铁路建设者书写传奇——访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徐建军

徐建军接受记者采访。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12月8日讯 踏着隆冬的大雪,我们采访了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徐建军。因为忙,徐局长只给了记者下班后的半个小时采访时间,我们是迎着下班的人流来到哈尔滨铁路局的,望着徐建军办公室墙上的黑龙江“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示意图,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龙江大地迎来铁路建设的“春天”

  百年老局的哈尔滨铁路局,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经是路网最发达的铁路局,铁路里程等各方面指数曾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铁路与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外向型产业经济体系已不适应。我省地域辽阔,也需要中心城市对其他地区发挥带动作用,需要各重要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交通体系联结在一起。促进区域发展繁荣,更需要省内城市与边境县之间的交通构成联结体系。面对铁路发展现状,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全面谋划我省铁路建设发展蓝图。

  从完善路网、适应沿边开发开放及区域人口、经济和城镇格局考虑,提出打造“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主骨架。一轴:与内蒙古自治区联手打通满洲里经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到绥芬河的高速铁路,提升“绥满铁路轴”运输能力,形成1500公里的对俄开放带。两环: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铁路,形成“哈牡鸡七双佳哈”快速铁路东环线,建设“哈大齐北绥哈”铁路西环线,实现快速铁路覆盖全省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边:沿2981公里的对俄边境线,打通连接四条断头路,第一条是黑河至乌伊岭段361公里,第二条是韩家园至黑河段320公里,第三条是汤旺河至富锦段313公里,第四条是创业至东方红段225公里。加快推进一批既有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建设一批支线铁路,扩大铁路服务范围。推进铁路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哈尔滨火车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点线协调能力。到202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7500公里以上,县级城市通达率达到75%,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

  徐建军说,在过去的3年,龙江铁路建设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将一条条钢轨铺向黑土地。

  “哈大”、“哈齐”高铁攻破高寒禁地

  在打通黑土地血脉的同时,龙江的建设者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豪。

  2015年12月1日起,全长921公里的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实行冬夏一张运行图,全年按时速300公里运行。也就是说,即使是冬天,从哈尔滨出发到大连921公里也只需要三个半小时就能到达,这也标志着经过近三年的运营,哈大高铁已经完全掌握了高寒高铁的高标准建设、运营和维护技术。哈大高铁开通前,世界上仅有运行于北欧和俄罗斯的三条高寒高铁。三条线路中最长的只有600多公里。可以说,高寒高铁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随着列车时速提升,空气阻力会几何级增长,车体隔热能力随之降低,如何阻隔严寒传导入车厢?如何避免积雪卷进列车下部的设备舱?这都是中国首条高寒高铁必须克服的问题。然而,几年间,我省高铁建设者不仅将这些问题一一攻破,还在这片高铁禁区上铺设开了哈齐、哈牡、哈佳、牡佳等多条高铁线路。2015年8月17日,总投资324亿元的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哈齐高铁是我国第一条全线建设在高寒地区、跨越世界级湿地保护区、穿越国家重要采油区的高铁。为了适应高寒地区的运行,铁路部门对CRH5A型动车组进行了19项高寒改造。在供水管路、卫生间防护箱内增加伴热线,提高水箱保温能力,防止低温下结冰。车体门窗还加装了集水槽,防止水珠结冰造成车门无法开启。改进后的动车组可在零下40℃的高寒条件下驰骋,具有抗风、沙、雨、雪、雾等恶劣天气能力。

  龙江高铁建设者书写传奇

  徐建军说,修铁路之难,最难在隧道。我省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冻胀变形、地质复杂。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勘测人员就曾来到哈牡间交通要道虎峰岭下,因没有开凿隧道能力最后只能将线路南移10多公里,避开虎峰岭修建高岭子线。而今天我们的建设者面对高寒、风大、雪多的恶劣环境,通过技术创新,凿岩机一寸一寸地向大山深处掘进。猴石山隧道冻融地质难度不亚于我国首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比世界上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更向北提高了一个多纬度。施工人员挑战工期进度和工程技术难度,工程进入正洞后,技术人员根据地质变化改进工艺,不断提高工效。

  桥梁建设也是高铁建设的“拦路虎”。曾经,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建设,破解了路基冻胀世界性难题,刷新了多个“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正在建设的哈佳快铁,大桥至少占全部工程的60%。9月25日,哈佳快铁哈尔滨特大桥跨环城高速连续梁主跨顺利合龙,是哈尔滨特大桥最大跨度的连续梁,为哈佳铁路下一步架梁、铺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很快,说好半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已谈了两个小时,在记者握别徐建军时,他说:“一名参加哈大高铁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曾对我说,100年前俄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修建了中东铁路,60年前苏联老大哥作为老师教我们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值得全世界学习的高铁了。”

  走出很远,这句话仍在记者的耳边回响着,那一刻,因为感动,由衷地为我们的铁路建设者自豪而热泪盈眶。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访哈尔滨市建委主任李亚强

今年夏天,李亚强(右一)在工地检查工程质量。资料片

  黑龙江日报12月8日讯 把铁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为“1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哈尔滨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累计完成了哈大高铁、哈齐高铁、新建哈佳、哈牡客专、哈尔滨火车站扩建改造等13个重点涉铁项目的任务目标。记者采访哈尔滨市建委主任、哈尔滨市铁路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亚强时,他开门见山:“以创新作为、勇于担当为理念,哈尔滨市集中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了‘保征地征收按时完成、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保市政设施配套完善、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既定工作目标。以哈尔滨为节点,贯通全省、辐射全国的铁路交通网络升级,也显示了哈尔滨这一中心枢纽对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牵动作用”。

  高铁建设奔跑向前,哈尔滨市承担起极为繁重的项目方案优化论证、土地和房屋征收、资金匹配、基础配套设施跟进建设等共建任务。特别是面对征地拆迁这一难题精准发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永久征地2242.14万平方米,临时用地1326.72万平方米,完成112.16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拆任务。

  勇于担当夯实项目实体责任

  近年来,哈尔滨市始终把重点涉铁项目做为“1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负责人坐镇指挥,全力推进。李亚强对记者说,按照省里确定的目标要求,哈市对涉铁重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分级夯实主体责任。落实市铁建办统筹协调责任,发挥综合协调、统筹调度作用,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各区县(市)政府征拆、维稳主体责任,建立主要领导挂帅责任制;落实财政、公安、信访、房产等关联责任,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维稳、审批服务保障。从去年开始,哈市还将涉铁目标任务,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这一创新举措,更激发出求真务实的工作干劲。同时,对存在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启动问责机制,各项涉铁工作高效推进。

  迎难而上依法合规破解难点

  据了解,哈佳、哈牡等重点高铁项目,近80%的里程在哈尔滨市辖区内延伸;我省多项涉铁项目,都以哈市为启动点。近年来,哈尔滨市依法合规、打破常规,不断破解征收征拆难点问题,成为保障我省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的一大亮点。

  李亚强介绍说,哈市每一项重点涉铁项目,都会碰到很多前所未遇的征拆难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才能切实完成市领导提出的“既要依法依规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也要按时限交付净地”的工作要求。

  去年7月,哈市启动哈佳铁路南直路至滨北铁路段征收工作,区域内涉及52家企业,其中仅4家具有一定规模,其它企业设备陈旧,规模偏小。按照市领导提出支持地方工业发展的要求,哈市铁建办组织发改、工信等部门及哈南、阿城等工业园区,为被征拆企业提供了11.37万平方米园区厂房,并确定16条引导中小企业移迁的扶持政策。同时采取引导扶持、拆分结合、打击违建等综合措施,推进征收工作,共拆除违法建筑26处、8万余平方米,为项目如期净地提供了保障。一手扶持企业振兴发展,一手严厉打击违建,让征地拆迁获得良好口碑。

  省市联手合力攻坚,也是哈市征地拆迁的经典案例。哈齐客专一段新建铁路线因距哈市东升江畔小区较近,引发该小区64户居民以噪音、震动、挡光、高压电、电磁波影响生活为由,提出搬迁或补偿。因抢抓工期,在没有进行环评情况下,施工单位已开始施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省、市领导多次赴环保部门寻求解决意见,哈市成立了由市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出房屋置换、政府收购和房屋回购等解决方案,并成立32个工作小组,开展房屋功能置换工作,64户居民全部同意通过公参环评,实现了哈齐高铁按期通车的既定目标。

  依法合规,打破常规,哈牡客专项目征地进度,一直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为提前半年完成这一项目计划,哈市从抓好行政审批等配套服务入手,按时完成了行政区界划分及用地规划、涉军防空通道线由调整、地震安全和地质灾害评估、线路选址意见、环评公参入户调查等23项前期配合任务,并在国家评审会上对哈牡、哈佳公用通道四线引入哈尔滨站一类变更设计方案明确提出意见,为项目启动打下坚实基础。去年8月正式启动哈牡客专征地征收工作后,哈市积极配合铁路施工单位先期完成了对工程用弃土场、搅拌站、构件厂、梁场等临时用地的选址征收,截至目前,已实现正式用地征地征收4223余亩,临时用地供地3500余亩。

  创新作为维护稳定完善配套

  李亚强告诉记者,哈尔滨市辖区内线性延伸的征收区域,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交叉,权属情况复杂,触及社会矛盾集中,维稳成为征收推进的第一要务。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也是当务之急。为此,哈尔滨市多措并举,创新作为,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

  哈尔滨市铁建办始终坚持“既要保障高铁建设顺利实施,又要保证人民群众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的原则,妥善处理信访维稳问题。李亚强介绍说,以今年频发的30米环保线外居民意见集中现象为例,哈尔滨市铁建办统筹协调,相关各区、县(市)快速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选调责任心强、政策水平高、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梳理研究,妥善解决疑虑。

  据了解,近年来,哈市铁建办明确要求各项目涉及的区(县)政府切实履行征收和信访维稳主体责任,同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市规划、国土、环保、征收等职能部门和铁路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就不同地域群众提出的各类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问题,形成具有法律或政策效力的书面答复意见,为解答群众问题提供基本遵循,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完成基础配套设施跟进建设,哈市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相关建设部门优化功能配套设计方案,抢抓地铁建设机遇,全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哈尔滨火车站综合改造、关键节点的平改立方案设计、部分铁路涵洞功能拓展等项目,都凸显出哈尔滨作为铁路中心枢纽的核心功能。

  哈牡电气化改造工程印染街平改立方案的优化设计,就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印染街是哈东物流产业带通往四环路的重要通道,为合理组织区域交通,相关部门几易其稿,将通行能力设计为并行六车道,为哈尔滨市综保区及哈东物流园区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始终坚守在一线——记中铁十九局集团哈牡先行二标项目部隧道二衬施工班组长常家云

常家云正在高空作业。孙昊摄

  黑龙江日报12月8日讯 在哈牡客专威虎山隧道深处,常家云和10多名工友拿着电钻、钢筋、绑线,在10米高见方的衬砌台车上砌块衬砌,而周围弥漫着的是轰鸣的机械声和粉尘。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左右,脸上一层灰、脚下沾满泥的常家云走下了工作台,简单的扒拉口饭,回到宿舍倒头就睡。

  常家云,一位来自云南的“80后”,是中铁十九局集团哈牡先行二标项目部隧道二衬施工班组长。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凭借对衬砌技术的热爱,屡屡参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来到了黑龙江,在牡绥铁路参加了支护、仰拱施工。由于技术过硬,2015年7月,又被任命为哈牡客专威虎山隧道出口二衬班班长。

  哈牡客运专线威虎山隧道工程由中铁十九局承建,是哈牡客专最早动工的节点工程,也是重点、难点工程之一。

  威虎山隧道线路全长7152米,去年年末开始施工,计划2018年3月竣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由于二衬班新组建不久,组员的技能参差不齐,再加上隧道施工环境风险大、安全隐患多,所以在施工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每次上工前,他都会仔细检查每一名组员的防护措施,并再三叮嘱大家要胆大心细,多长一双眼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每周都要进行劳动纪律、安全知识、技术规范等教育,这是常家云班组雷打不动的习惯。开工一年来,常家云和他的班组已经完成衬砌820米,完成近80%的工程量,从未发生任何事故。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常家云和组员们尽可能加快施工进度,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就在前不久,为不影响后期施工进度,二衬班进行了连续施工,工人们两班倒着干,而作为组长的常家云却始终坚守在一线,一天一夜未合眼,直到任务全部完成。

  在工作中,常家云始终充满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然而,每每提及家人,他就顿感内疚不已。常家云的家在云南,两个孩子都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由于常年在外工作,所以缺席了孩子很多成长的重要时刻,家庭的重担也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只要想到这儿,常家云都会内疚的说:“我对家人亏欠的太多了。”

  常家云表示,他曾多次试想,当工程竣工的那天,乘坐哈牡客专通过自己亲手修建的威虎山隧道,心里一定会有很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也成为了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严控质量不放松——记中铁十一局哈佳客专四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姜鸿

姜鸿(左)对施工工人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刘柏森摄

  黑龙江日报12月8日讯 11月8日上午,哈佳铁路客运专线跨越松花江的支流蚂蚁河大桥上,负责该标段施工建设的中铁十一局哈佳客专四标段项目部总工程师姜鸿正在现场督导施工人员吊装32.6米长的混凝土梁。专注的神态,反映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离开蚂蚁河大桥施工现场,姜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个施工作业点。

  姜鸿所在公司负责哈佳客专的第四个标段,即从宾县摆渡镇到方正县方正镇间全长53.397公里线路的建设施工,主要工程包括27.139公里的路基、25.038公里的19座桥和1.22公里的1条隧道。

  姜鸿和同事们是2014年6月26日进入作业现场的。哈佳客专第四标段线路近一半是人迹罕至的山林地带,这给他们的踏勘带来很大难度。要翻越一座座山岭,忍受蚊虫的袭扰,防范草爬子的叮咬。在山林里,手机和定位仪都没了信号,全靠当地的向导来引路。即便有向导,踏勘小分队有时也辨不清方向。一天上午,小分队迷路了,不得不在林木蔽日的大山里撞来撞去,当几个人拖着疲惫的双腿从山林里走出来时,太阳已经西下了。

  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姜鸿和他的团队将整个线路踏勘了一遍。在踏勘的基础上,姜鸿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制定详细优化的施工方案。随后,线路施工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采取了人休机不停的方式,工人轮班倒。作为整个工程的技术、质量、安全总负责人,姜鸿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

  虽然每个施工现场都安排有技术人员,但是姜鸿仍放心不下,常常住到工区去,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起吃一起睡。哪里有疑难问题,一个电话过来,姜鸿就要驱车赶过去,直到问题解决了才会离开。姜鸿的工作车既是他的餐厅也是他的睡床。

  “要将我们参与修建的这段哈佳铁路打造成‘百年工程、精品工程’。”姜鸿在给手下的百余名技术人员开会时经常讲。在施工期间,他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一次,一个施工队为赶工期,没有按图纸施工,所挖涵洞的基坑不符合要求。姜鸿发现后,立即命令该施工队做出了改正。在两年多的施工期里,像这样的严控质量、安全标准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姜鸿和他的同事们辛勤努力下,截至11月8日,哈佳客专四标段的工程量已完成了95.6%。

  等到了明年1月初,姜鸿就可以有了冬休假期回武汉的家中与妻女团聚了。说起家人,姜鸿眼圈泛红,连说“愧疚”。

  2009年,姜鸿结婚,为了支持姜鸿的工作,曾是他同事的妻子换了个不需要出差的工作。2011年,女儿出生。6年来,姜鸿陪伴女儿的时间加起来不过6个月。去年夏天,妻女来项目部探望姜鸿,当时正值项目施工最紧张时期,姜鸿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她们,她们只在工地上过了7天。

  姜鸿有个一直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有一个长假可以带着妻女、父母和岳父母全家到名山大川去安心地度一次假,他不知道这愿望何时才能实现。

  “感觉到苦吗?”记者问。“当时是感觉到苦,但这事儿总得有人去干吧。当一条条能给当地人带来便利的铁路通车后,想起自己曾参与创造的这件‘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姜鸿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持续深入学讲话 振兴发展看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