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揭晓,我省四名高技能人才榜上有名。来自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铣工、高级技师董礼涛获“中华技能大奖”,来自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磨工、高级技师王宗林等三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在全国评选中获奖,是件值得称道的事。但说来惭愧,笔者与不少人一样,对这个创办于1995年、已经走过21个年头的“国家级”大奖知之甚少,更无从体会其奖项背后的分量。深入了解后方知,在广大技能人才眼中,这个奖如奥运金牌一样分量十足;得了这个奖,好比是当上了工人界的“院士”一般,是对自身技能水平的莫大认可。
“中华技能大奖”到底什么来头?一是辐射广。定语“中华”二字已不言而喻,该评选面向全国。二是分量重。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评选表彰,品质有保障。三是含金量高。该奖项设立21年来,全国仅230人获此殊荣,分散到全国,名额可谓稀缺。四是权威性强。“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顶尖荣誉”。以上种种,可知这个奖因席位稀缺而倍显珍贵、因选拔严苛而更显成色,含金量十足。
再看龙江的获奖情况。作为工业基础雄厚的省份,截至今年第十三届评选,我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有7人。这些人,是全省技能工人中万里挑一的佼佼者,是龙江制造业金字塔上的顶尖人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荣誉背后,是一群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愿意下苦功夫的一线工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在挥汗如雨中倾心钻研,不仅打磨出过硬的技术,更秉持“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守正出新中超越自我,不断冲击和问鼎技术高峰,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届又一届的中华技能大奖评选,今年尤显意义非常。年初,被李克强总理褒扬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价值引领。按照惯例,为表示嘉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将得到一枚含金量99.9%的纯金奖牌,以及无上的荣耀。这些获奖者们,在各自岗位上获得了丰盈的人生,也对社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他们做出的贡献相比,对他们的奖励并不一定很匹配,更多地只是为了启迪和引领一种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秉持匠心的职业观念和社会风尚。
由此,笔者想起另一个“匠人”:新津春子。一位在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当保洁员的普通工人,将保洁工作做到极致,让有着85年历史的老机场完全看不出岁月的痕迹,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干净机场”。因为工作突出,获得了“国宝级匠人”称号,她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陌生人在街上遇到她,会向她鞠躬致敬。整个社会对职业精神的高度认同,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路上龙江需要无数优秀的产业工人发挥作用。当“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后,“董礼涛们”这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锤炼磨砺出来的实打实的时代精英,理应如明星般得到更多镁光灯的聚焦。把他们身上体现的职业精神不断放大、传播,引种到其他各行各业去,生根、发芽、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