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2日讯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由于贫困人口众多,需要录入大量个人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那么,怎样才能记录好这些“海量信息”,让每家每户贫困状况都能一目了然呢?泰来县勇于探索,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使用电子挂图作业法,既便于直观查看贫困人口信息,方便动态录入改变信息,又利于开展扶贫巡查督查工作,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工作效率。电子挂图作业以其智慧信息的优势,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大利器。
挂图作业把死数据变“活”
11月25日早8点10分,记者一行来到泰来县民生办,在民生办副主任昌成立的演示下,最直观地感受了一番电子挂图作业法的魅力。
泰来县脱贫电子挂图全称“泰来县脱贫攻坚挂图作业信息管理系统”,随着在电脑网页中输入222.170.19.34:5555/f pms,并键入用户名和密码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层级的泰来县10个乡镇的分色平面图。在和平镇上面轻点鼠标,系统随即进入第二层级,和平镇12个村地理全貌的二级分色平面图便呈现在眼前。点击宏升村后,系统进入第三层级,宏升村所辖屯清晰标示在地图上。选取“王小窝棚屯”,系统进入第四层级,“王小窝棚屯”现有的100间房屋,无论从方位分布,还是道路走向,都立体展现,与屯内实际情况一一对应。记者看到,屯内共有132户,其中贫困户89户,贫困户上面标注着红旗,44户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房屋上面的红旗变成了蓝旗。
“接下来是重点了,请你挑一户红旗或蓝旗点开吧,随便点哪户都行。”按照民生办副主任昌成立的介绍,记者接过鼠标选取了一户进行点击,“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表”立即显现眼前,贫困家庭成员信息、人房合影照片、就学就医养老住房情况、贫困识别条件、主要致贫(返贫)原因、主要脱贫措施、包含家庭详细收支账目的当前脱贫动态、包含包联干部进村入户的工作纪实、脱贫年限、包联干部信息等内容,均在表中清晰呈现。从乡镇到村、从村到屯、从屯到组再到户,电子挂图作业系统将全县扶贫情况展示得立体直观,一目了然。
40万海量信息精准录入
电子信息地图具体细致到了什么程度?昌成立打趣地说,“大伙儿可能都曾遇到过类似情况,一般进入未知村屯,很可能会迷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十分无奈。打开GPS导航地图吧,显示的还是‘未知区域’。不过,你手中若是有我们这套电子地图,那就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保准随便扔到哪里你都能找得回来”。
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告诉记者:泰来县“挂图作业”法,是以国土部门提供的地理测绘地图为基准,再由全县各屯屯长提供信息补充绘制,按“明确到图、措施到户”原则,将前期精准识别的全县贫困户信息全部纳入管理系统中并以小红旗作为标注,然后全县干部依据挂图分配包扶对接任务。待贫困户完成脱贫后,所在地乡镇会进行相关信息录入,同时红色小旗将变更为蓝色小旗。全县扶贫脱贫工作进展情况,通过挂图即可直观呈现。此外,系统还对识别的贫困户建立身份认证系统,发放标识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挂图作业系统明确了贫困户分布,逐户建立电子档案,做到了致贫原因清、收入来源清、扶贫对策清、脱贫目标清、帮扶责任清。
泰来县电子挂图作业系统现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随便什么电子设备,只要能正常连入互联网登陆网页,就可随时随地查看脱贫电子挂图。但实现这些功能的背后,泰来县一班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记者算了一笔账:电子挂图中包含了泰来县10个乡镇,83个村,532个屯,总计14581户32723人贫困人口的信息,并且包联干部日工作纪实和包联单位月工作汇报动态管理内容也要纳入其中。每户贫困户至少要录入30条信息,1.4万余户,需要录入40余万条信息,在实际工作中要大量的“插、拔、改、画”。
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介绍说:成绩的取得都是依靠全县10个乡镇、103个单位,共计2811名包联干部的共同努力而得来的。仅拿民生办来说,50名负责日常信息录入的工作人员,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没休过一个节假日。今年“十一”期间,县委书记李岩松先后两次于晚上8点多钟来到民生办检查工作,结果看到的场景是民生办的同志们正在忙碌着,加班加点工作录入信息。
挂图作业“逼走”南郭先生
在民生办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了一份《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解决扶贫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这份通知明确要求,“要统筹规划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估、填表报数、挂图标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脱贫攻坚信息管理,减少纸质表册。严禁以迎接视察检查为目的制作高档大型展板、作战图、画册等”。
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介绍说,以前的挂图展板,每变更一次信息,就要重新制作,既浪费大量时间,又浪费了大量制作图板的资金。而应用电子挂图作业,一次投入即可永久使用。
由于电子挂图作业具有“看图说话,层层可查,按图索骥”的功能,所以便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巡查督察工作的开展。首先,在扶贫干部眼中,这个全新的形式让“谁为贫困户脱贫做了什么”、“效果怎么样”等问题在同事间有了直观对比,因此也就让大家越干越有劲儿。其次,在督察方式上与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变,泰来县委书记李岩松和县长安剑亮就曾多次手拿平板电脑,通过电子挂图点调式的直接进门入户,核实信息翔实与否,现场打电话给包联干部询问包扶情况。包联干部说的真假,两位主官通过平板电脑显示的信息进行对比,答案不言自明,南郭先生想滥竽充数在这行不通了。
扶贫活水让枯木又逢春
“记者同志,你们若还有疑问,不妨也点调一户贫困户吧,咱们一起下去看看实际情况是否与登记信息相符。”接过朱主任递过来的手机,在一番点击后,记者选取了克利镇的一位蓝旗住户,也就是已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户。
9点50分,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克利镇克利村东克利屯村民刘海朋家。在白雪映衬下,崭新的蓝色彩钢瓦房盖格外扎眼,新换上的3扇白色塑钢窗干净整洁,而院内还有栋10多米长、3米多宽、3米高的整排彩钢瓦库房更是吸人眼球。刘海朋打开库房门,让记者一行参观里面存放的物品。
随着几扇库房大门的拉开,成摞成摞的竹条,成捆成捆的网线,还有一人多高整齐码放正待发货的成品渔网,分门别类地放置在其中。
坐在炕头上,克利镇党委副书记徐本庆介绍说,刘海朋今年43岁,原本还小有资产。但小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前年在哈医大二院做手术,花了20多万,一下子把他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掏了个空。
“既然刘海朋家返了贫,政府就必须要拿出切实措施,分担贫困家庭的困难。”克利村第一书记单健鸣为记者罗列了针对刘海朋一家的帮扶措施:5月份精准识别后,依据相关政策,读初四的大女儿能得到3000元的助学和食宿补贴;6岁小儿子那儿也有1000元的学前补贴;协调资金8500元,为他家更换了崭新的彩钢瓦房盖和塑窗;刘海朋的包扶人——泰来县人社局工会书记杨青田帮着协调了近80亩的外包地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在电子挂图系统中都有记录,刘海朋对此没有任何异议。
泰来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民间早年便有制作渔网传统。可受限于销路,量少自然就没人愿意做。“我接触渔网制作和销售大概有十四五年时间了,早年跑销售时甚至去过全省所有的县,现在掌握了很多渠道,可以说只要能做得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刘海朋正是凭着这门手艺开启的致富的大门。
听说刘海朋要扩大渔网制作规模“东山再起”,亲戚朋友主动凑钱帮他进料和盖起了库房,让他今年就摆脱了以往小打小闹的经营规模。现在,东克利屯中有半个屯子的村民都在给他做渔网,其中还包括20多户贫困户,每人每天仅手工费一项就能有20多元钱的收入。而他自己,在帮助40多户家庭冬闲增收的同时,仅在上个月就收到了六七千元的经济回报。并且,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建三江等地的老客,还总在催他多供货。
泰来县委书记李岩松对记者说,脱贫攻坚,只凭政策救济,既不长久也绝非根本出路。如何避免“等、靠、要”,最大限度调动起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激发生活生产热情、全面提振内生动力,是泰来县自制定脱贫攻坚计划伊始,便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本次脱贫攻坚战役中,泰来县按照省委、市委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注重政策兜底,不落一村、一户的要求,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坚持保基本可持续原则,重点落实产业、金融、电商、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社会力量和社会保障共八项脱贫措施,并以强化基层党建为切入点,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做实做细大扶贫格局。如今,这些扎实可行的脱贫举措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截至到目前,泰来县共退出贫困户9230户、20893人实现脱贫,减贫率63.8%,有6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泰来县也由此荣获黑龙江省唯一的“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