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5日讯 去年以来,双鸭山市通过开展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建设美丽城市和乡村“一创两建”活动,全面加强道德、文化、环境、制度四个方面的建设,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在整体达到省级文明城市水平的基础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如今,时间过半,效果如何?记者来到双鸭山。
突出重点抓推进打造宜居宜商环境
尖山区光明社区,以前,这里被戏称为“两双鞋”社区,因为无论晴天雨天,人们要带两双鞋出门,走泥泞小路一双鞋,走上马路换一双。现在,泥泞路变红砖路,居民再也不用带两双鞋出门了,环境变得整洁,心情也随之舒畅。
“两双鞋”社区属于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老旧棚户区,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垃圾乱堆等现象普遍,导致道路狭窄,安全隐患大。
谈起当初的施工过程,时任尖山区建设局副局长刘忠安心里的感受还是五味杂陈。他说,开工之初居民们并不买账,都以为这是走形式、搞运动、应付了事,抵触情绪很重,工作阻力巨大。
“百姓不接受,咱就把工作做到细、做到家!”尖山区组织专门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讲解,给他们看设计、讲图纸,把群众请到施工现场,鼓励他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参与施工设计和质量把关。
从每家每户门前台阶的设计、破旧院墙的修复、煤仓的整体搭建到巷路排水的U形设计、路面的通车标准,这一项项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老百姓都全程参与监督和设计。
“两双鞋”社区的故事是双鸭山“一创两建”的生动写照。双鸭山把“一创两建”作为民生工作的切入点,今年提出不遗余力全面打赢“背街巷路改造”这场攻坚战,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截至目前,市区及四县四区综合整治背街巷道1891条,维修人行道2.72万平方米,共治理小开荒4.37万平方米,新增卫生达标小区153个,住宅小区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硬件达标,软件提升。双鸭山同时开展城市“幸福社区”创建。保留社区盖章事项8项、取消82项,派驻副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到街道、社区任第一书记,为社区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共投入8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了3个千米示范社区和15个达标社区。建立了30个社区日间照料室和10个社区儿童之家,普遍建立了社区联心室;社区服务紧紧围绕社区就业、社区扶贫、社区环境和平安社区创建,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要深刻认识到‘一创两建’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的具体举措,又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促进民风改变的重要抓手和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状态的重要载体。”市委书记孙喆说,要通过创建工作着力破解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欠账,重点解决一些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活化载体抓创建提升百姓文明程度
今年,双鸭山市把“一创两建”作为“两学一做”的载体、提升市民素质的途径、加强城市管理的抓手、造福市民百姓的实事来抓好抓实,立足科学规划,实施项目管理,形成联动氛围。
把握主题,明确创建方向。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净化城市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方向,全面加强道德、文化、环境、制度四个方面的建设,努力营造城市规划好、市容市貌好、生态保护好、社会秩序好、服务环境好、道德风尚好的创建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实施“文化塑品”项目,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河为原型,精心编创了大型现代龙江剧《农民的儿子》在全省进行巡演;
实施“道德塑魂”项目,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编成“心字歌”,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树优良家风、做五德少年”培育活动。组织实施了“精彩人生典靓四季”先进典型培育示范工程,涌现出了李秀芹、陈书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中国好人榜5人,全省道德模范8人、龙江好人榜27人,市级道德模范46人。
重点围绕教育网络、主题实践、测评达标“三项机制”,开展了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目标落实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960万元,建设乡村少年宫24个。
重点围绕添彩助力活动,开展了全市性大型志愿服务50余项,地区志愿服务队发布活动1472项,专项志愿服务队发布活动659项,日行一善活动发布644项。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己扩大到89811人,星级志愿者达到1609人。同时开展双“百千万”宣传活动已累计到854场次;培训宣讲员683人,参训人数达9997人。
以农村道德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明村创建等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市文明户比重达到90%,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干部作风抓转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双鸭山“一创两建”的背后是城市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背后是干部作风的转变。
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宝山区“一创两建”工作中有了具体体现。面对资金短缺、任务繁重的艰难局面,宝山区坚持“以小博大、因难见巧”的理念,采取自己动手,创新设计课题内容及路径模式,通过下巧功夫,将资金花在刀刃上,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背街巷路的硬化和亮化上,利用棚户区搬迁废砖和煤矸石等改造修缮背街巷道242条。制作了1000盏简易实用路灯,节省资金70多万元。同时利用废砖砌筑200多座路边花坛,还自行设计了封闭式垃圾箱和简易式保洁桶等投入使用。
坚持“因陋就简、修旧利废”。创新利用废旧轮胎,自制花箱花盆近800个、轮胎花架200余个,栽花3.8万余株,同时摆放各式轮胎景观造型1500多个。“百变轮胎”,成为宝山创建的一大特点、一个亮点、一张名片。
坚持“因势利导,服务民生”,创办了利民“灯光夜市”,出台惠民政策,全部免费经营,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了就业创业和扶贫助困的“双赢”。
全区干群想事干事的精气神十足,积极主动参与“一创两建”的热情空前高涨。组建了由低保户、区机关青年干部、在社区食堂就餐的老人、双矿分流职工等组成的创建队伍,解决环境老大难等问题。
集贤县集贤镇,原先环境整治一直不理想。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干部不行换干部、措施不行换措施,短短三个月,城镇面貌大为改观。
四方台区突出功能抓“一创两建”,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创两建”的重中之重。该区发挥临近市区、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游、农业体验游,建设以采摘园、体验园为主的农业观光项目,使之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集聚地。
“一创两建”也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饶河县小南河村第一书记组织农民发展旅游,已接待省内外游客2000余人,实现农家乐营业收入5万余元;尖山区安邦乡集东村第一书记创新发展理念,打造现实版“QQ”农场。通过私人认领专属稻田,设立绿色“私家稻田”,现已成功售出4000平方米,意向签署协议3000平方米。
目前,双鸭山市上下正以“一创两建”为牵动,坚持“科学统筹、建管结合、注重特色、生态宜居”的理念,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创新城乡环境管护和社会治理,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打造优美整洁、安全有序的和谐宜居城乡环境。
变化中,一个文明美丽幸福的双鸭山,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