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4日讯 龙煤天泰、万里润达一期等资源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新时代水泥、建龙钢铁完成改造升级,石墨烯、玄武岩连续纤维等新兴产业发展迈出可喜一步。
盘活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22户,中创机械、中顺农业等14家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07个、龙头企业108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全市新增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万余户。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电商平台入驻双鸭山市,电商产业蓬勃发展。
松江国际、大润发、集贤四达、宝清百盟、饶河互市贸易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投入使用。“双深”冰上体育运动中心和圣洁—摇篮山公园、青山滑雪场正式营业。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存贷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以上成绩,取决于双鸭山市宽松的投资政策和到位的各项服务,更取决于适宜的生存条件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过去的五年,双鸭山市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整治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潜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经济、农业、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纪律检查和党的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13项精简到115项,全省最少。整合成立市职教集团和市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大科室”制改革试点。整合建设城市公共应急平台。进一步完善区级功能。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简化社区办事流程,规范社区考核。集中整治发展环境,查处一批违规违纪行为,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生存要靠空间,发展要有条件,魅力要去创造。新思想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带来新行动。让环境产生生产力,让环境带来发展力,双鸭山市通过软硬结合优化发展环境,带来了质的嬗变。
双鸭山市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来抓,下决心、下功夫、下力气打好环境攻坚战。
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发展环境整治工作,积极为环境整治工作“把脉”,找准全市当前发展环境的“病灶”,在重点难点上寻求突破。针对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任务推进单,从8个方面分解了33大项,202小项工作任务,明确了任务书和时间表,并把发展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市委全年目标考核之中,全力抓好推进落实。
突出重点,上下发力。省委、省政府《意见》出台后,双鸭山市按照编办“三定”方案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深化改革、精简审批、优化流程、执法不严不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整治。开展司法不规范专项整治,服务效能不高、中介服务不透明、行政审批效率不高和诚信体系不健全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已推进落实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8个方面28项工作任务。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和规定40个,加快推进《意见》落实。提高服务效能: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115项,为全省最少,梳理和优化行政权力流程图262个,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审批时限由29.5个工作日压缩到6个工作日,压缩比例达到80%,数量和时限为全省13个市(地)最少和最短;市直34家单位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已全部纳入网上审批,县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已于去年10月份开始正式网上办理。
企业减轻负担:已梳理出市本级涉及中介服务的行政审批事项35项,建立了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对行政收费及政府性基金进行集中清理。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垄断行业招投标监管工作,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县区严格按照《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依法依规执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将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纳入干部培训教学重要内容,廉政教育基地开放19场次,14家单位共计740人次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筹建了法工委,完善了决定重大事项、联络代表、任后监督等十余项规章制度;整合了市场监管和食药监机构;整治了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信用建设办公室,成立了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失信者黑名单”、市场主体年报和信用信息公示等制度。
查处破坏发展环境行为:完善了企业投诉中心职能,抽查了2014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承办的37件企业投诉事项中的处理依据、办理质量、结果认定、整改情况、问责情况,反馈均为满意。
从严管理干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干部教育,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交流调整干部298人,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干事热情。
联系实际,创新思路。聚焦基层,狠抓科所队“关键人”。为解决发展环境整治上热、中温、下冷问题,打通发展环境“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中梗阻”“末梢
炎”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办全市科所队长优化发展环境自查问题社会评价集训班,利用市委党校这一全市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对全市各级科所队长778人分十期进行集训。同时,开展“三测评”(“两代表”测评、“一委员”测评、服务对象测评)对全市科所队评价排序,要求每名科所队长就优化环境公开亮相、做出承诺,在电视台重点时段滚动播出。并指导县区按市级模式将集训班向县区延伸,确保对全市科所队长集训一遍,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此次开班参加人员之多、覆盖面之广,在双鸭山市历史上是首次。
确定主责部门,为企业提供更优服务。目前,已为42个重点产业提供了“领办”“联办”“代办”服务。总投资35亿的宝清万里润达粮食仓储与深加工项目是双鸭山市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该项目从洽谈签约、征地、办理相关手续、建设总计40天。
采取多点发力,全面打造发展好环境。深入开展“一创两建”和“幸福社区”建设试点,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0个、维修背街巷道1700余条,清运垃圾28.75万吨;城市中心城区实现24小时供水;整合梳理87个便民热线和投诉电话,统一归集到110指挥中心统筹接办,方便了群众求助和举报;开展社区服务事项办理清理工作,调查梳理出90项需要社区盖章、证明等不合理的繁杂手续,清理后保留8项;扎实推进双矿集团组织化分流,第一批3500人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第二批稳妥推进中;开展了市级领导班子进班组、党员干部进家庭、送温暖“两进一送”活动,对4561名双矿困难职工进行全面摸底,并根据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等情况制定出台了系统帮扶救助方案,确保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制定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宣传报道方案》,在双鸭山日报、广播电视台和新闻网等媒体开设了“转作风、增效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专栏,公布了举办电话、办事指南,发布了信息动态。截至目前,累计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11篇,在黑龙江日报刊发《双鸭山全力打好脱困转型组合拳》、《打通发展环境最后一公里》等2个专版,在市级媒体刊发稿件91篇。同时,在全市党政机关积极开展“人人都是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我能做什么”系列讨论、专题宣讲活动,形成了立体宣传效应,在全社会形成了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去年以来,双鸭山市通过明察暗访、设立举报热线、开展专项整治等措施,加强对发展环境案件线索排查收集核查力度,动真碰硬开展查案问责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确定566名村、办事处(社区)“第一书记”为环境整治信息员;在协会商会、个体工商户中聘请135名民意代表,收集民意、征求建议、定期反馈。两级环境办都公示了受理举报电话,各县区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环境整治监督员,在企业设置优化环境监测点,警示防范并提早发现影响环境问题。同时,市纪委还组建4个专项推进组,全力推进整治和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明察暗访。深入基层社区和重点企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情民意,深挖影响和阻碍发展环境问题线索。两级环境办走访街道办事处73个、社区206个、企业128个、机关单位148个,召开企业座谈会144次、居民代表座谈会141次、机关座谈会128次,下发各类调查问卷10000余份,对182家单位和79家办事大厅进行了暗访。发现纪律作风、民生、审批环境、公共缴费、服务效能方面问题和案件线索以及意见建议等近1000条。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实行涉企检查事前备案的通知》、《优化发展环境三十项便民措施》等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文件。建立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公开制度、审核制度,以及案件回避、重大案件集体会办和过错追究等相关制度。实现了由“管理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的“三个转变”,推动发展环境整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截至目前,全市共对破坏发展环境案件立案73件,办结63件,办结率86.3%,已追责64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件;收集破坏发展环境案件线索37件已移交市纪委,正在进行调查;对5起典型案件向社会进行了公开通报,对5家单位查处问题滞后情况进行了通报,约谈了单位主管领导,收到了良好的震慑和警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