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哈尔滨1月4日电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林海雪原又到最美时,冷冰雪迎来了热风口。“白色经济”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新动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黑龙江省冬季降雪期长达120天,发展冰雪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已打造出我国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灯艺术发源地——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世界级滑雪胜地——亚布力以及“中国雪乡”等国内外知名冰雪旅游景区。冬泳、冬捕、冬钓,滑冰、滑雪、泡温泉,冰火锅、冰糖葫芦、冰啤酒、冰棍,冰上杂技、皮草秀、冰雪音乐演出,从事种粮、伐木、采矿等传统产业的黑龙江人,把冰雪活动做到了“极致”,演绎成为融旅游、文化、时尚、体育等多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冰雪嘉年华”。
气温降1℃,人气热1分。虽然是全国最寒冷地区,但眼下黑龙江省的人气也最旺。2016年最后一天,哈尔滨中央大街客流量超过80万人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迎客4.9万人……“火车、飞机一票难求,宾馆、饭店处处爆满,黑龙江现在太‘热’了。”深圳游客李大禹感慨道。
曾被不少人“抱怨”的寒冰冷雪变成炙手可热的资源,从前“猫冬”的农民也下了炕头,开始“忙冬”,一个冰雪季下来,他们兜里总会有几千元到上万元的回报。
冰雪旅游火爆也让从事伐木的传统林业工人尝到了“甜头”。“中国雪乡”周大姐家庭旅店老板樊兆义望着窗外的飘雪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下雪是雪灾,现在下雪是‘白金’,我家15间客房加上饭店,一年纯收入40多万元。”
在商家眼中,冰天雪地也成了“创富”的机会。每年开放仅两个多月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可以创造近1万个就业岗位,单就园区商服经营一项,就能实现超1000万元的销售额。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酒店爆满,出租车一车难求,间接带动全市餐饮、旅游、交通等各行业发展。
“冷资源”如何变成“热产业”?当地的农民说,可以种植“寒地花菇”,出口到海外;工人说,可以研制新型压雪机、造雪机,打造中国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商人说,可以举办冰雪经贸论坛,扩大对外商贸合作……
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从品牌打造、产品体系、资源合作、营销策略对一些冰雪产业进行全新包装和升级,推动全省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冰雪经济成为拉动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