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16日讯 近年来,我省发展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优化的氛围正在形成。但企业家们觉得,制约企业发展的“三门”、“中梗阻”、“末梢炎”等问题依然存在,还需更加一把劲,打通优化发展环境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症状:
症状之一,公共服务上的障碍。我省持续加大整治环境力度,但个别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症状之二,政策落实上的障碍。部分企业家反映获得政策渠道有限,获得面窄。还有的企业家反映,政策制定时,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不够,接地气不足。政策实施后,缺乏后续的跟踪和评估问效,政策落实好坏没人知晓。
症状之三,思想上的障碍。存在着办事流程复杂、手续繁琐、要件要求随意等问题。有的企业跑多次、托关系、找熟人送礼才能办成事。
以上种种情况,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龙江发展的活力,也伤害了企业家到我省投资的热情。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对13个市地和有关部门开展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并形成社会各方对政府的政务评价监督体系。各市地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开展政务诚信第三方评估时,让民营企业参与到政务诚信评价、评级和监督中,以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等行政行为。
二、加强政府政策精准有效供给。把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作为政府出台政策的前置条件。出台政策时,要注意政策到达性。政策实施后,特别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要做好评估、跟踪问效,验证政策落地效果。
三、形成优化环境的合力。党委牵头,集合省委环境办、省政府投诉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界的合力,对13个市地和省直的职能部门设立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台账,对每一起危害环境事件登记造册,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应常态化开展企业对窗口部门、执法、执纪部门满意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