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7日讯(记者 栾微)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盟省委提交了“创新创业高校应尽快行动”的提案,建议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举行的创业大赛应更具创新性。

民盟组委员分组讨论。
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提案提出,要让学生明白创业是一件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事情,告知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评估自己是否应当选择创业,国家提倡的全民创业并不是盲目创业。要向学生传达最新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情况,目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技术和资金并不是他们的瓶颈,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国家现在提倡什么、政策支持什么,而由于不同领域政策的分散,他们又没有完善的渠道获取整合这些资源。上述正是学校创业教育中最应当涉及的,相对于法律也是如此,大部分创业大学生很难考虑到法律风险,从而容易出现法律问题,所以教育中必须涉及基本的法律教育,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大学生积极创业同时合法创业。
在校内设立创业实践基地
提案提出,学校应当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支持,设立实践基地(如创业咖啡屋等),学校应当以投资人的身份首先进行启动。基地应像企业一样,由学生作为直接的负责人,运用真正创业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管理人员、运营人员的设立,各种管理机制的制定必须完善,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管理,学校应当作为第三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督,只要管理是在法律和学校规章的范围之内,学校不应当干预管理。
创业基地应当自负盈亏,将管理绩效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既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创业、管理之中,又能够认真负责的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同时学校应该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以及适当的宣传,以此引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举行的创业大赛应更具创新性
提案指出,现阶段的创业比赛大部分都是盈利模式的堆叠,没有新意。大学生创业者与其他创业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大学生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应该作为创新的引领者。很多创业项目虽然能挣钱,但是并没有新意。创业大赛应该以新颖性为最重要的标准,就算某个创意现阶段不能实现经济利益,但是其带来的知识延伸以及创艺,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