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2月4日讯 从电车街12号走出的滕建群,自幼酷爱绘画,绘画拓展了他的生活半径,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滕建群在冰城环卫系统工作三十余年,多年的绘画经历并未让他名利俱收。但他在这看似无用的爱好中,不功利、不盲从,寻找到他所期待的自己。于他而言,绘画是一种病,幸福得无可救药……
孩子头“幸福”
滕建群小名“幸福”,生于1957年,父亲滕晓飞是《农村报》编辑。幼时,电车街12号院内浓厚的文艺氛围,冥冥之中注定了滕建群与绘画结缘。“小时候,父亲有时把工作带回家干,我就在一旁观察。时间长了,也能画两笔。邻居王叔(王纯信)经常指点我学画。”五六岁时,邻居们的日常生活就被滕建群搬到画纸上。
省委办公厅纪检组长王立民曾撰文,回忆了他和滕建群一起学画画的往事:“我小学时,有很多同学住在电车街12号省报家属大院。也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聚集在这里学习绘画。王纯信叔叔是我们的‘导师’,同学滕建群是我们的‘首领’,邻近的哈尔滨火车站是我们的大课堂。”
起初,火车站是不让写生的,警察经常驱赶画画的少年。但懂事的滕建群常常一边画画,一边帮警察维持秩序。一来二去,他和哈站的警察“混熟了”,电车街12号的小伙子来写生,警察便不再制止。外院孩子的画夹被没收,也找滕建群“摆平”。
而后,马家沟、索菲亚教堂、太平桥和太阳岛,都成为滕建群和小伙伴们写生的地点。几年间,这个小队伍,在哈尔滨小有名气,“无论到哪儿,都有人认出来,看‘报社后院一小班’又来啦!”滕建群爽朗的笑声里,带着自豪和对年少时光的深深眷恋……
16岁时作品获省级二等奖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纪连路,是滕建群在“圈楼”的邻居。在纪连路的印象里,滕建群是学画的少年中最淘气的一个,也是他们当中最早正规学画的,“别的孩子还在自学摸索,他已经去了文化馆的兴趣班”。滕建群14岁时进入哈市道里区文化馆青少年美术班学习,他的毕业作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下乡知青劳动为背景,富有极强的时代气息。这幅画作被评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供同学观摩学习。
纪连路记得,滕建群为了学画,还做过很多“出格”的事。当时,省报的后院小北屯养有几匹马,孩子们画写生,可马总动来动去,画不好。滕建群自告奋勇一个箭步跳到马后面,两手握住马耳朵对大家说,“它不动了,你们快画!”还有一次,全国连环画展在吉林市举行,滕建群想叫小伙伴一起去看画展,小伙伴怕被大人说,没敢去,滕建群自己去了。看完之后他找到火车站候车室休息。洗完脸、脱了鞋,把鞋整整齐齐地码放到身边,然后躺到座位上睡觉。第二天醒来一看,鞋没了。他只好光着脚丫走回家。
1974年,在“圈楼”邻居王纯信的指导下,滕建群创作连环画《小小侦察兵》,获得省美协、省美术馆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美术画展二等奖。当年起,滕建群为《黑龙江日报》、《农村报》画插图,当时报社给他提供一间闲置办公室。每次看着报纸上署名“幸福”、建群、滕建群的配图,他都保存起来,前后四年共有近百幅作品。姐姐滕新华说,当年家中十几平米的墙壁上,贴满了滕建群的画作。
以环卫工为创作源泉
恢复高考后,“圈楼”出了近百个大学生。1978年,高中毕业后的滕建群被分配到哈市道里区环卫部门。从上班起,他淘过厕所,当过垃圾清运工,看过垃圾站,当过环卫宣传员。可以说,3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和垃圾打交道。
刚入职时,细心的滕晓飞察觉到儿子的失落,他鼓励儿子说,“工作能自食其力就行”。滕建群记得,一个秋夜,他穿上工装,背上画夹打算上晚班,出门正好遇到一位刚考上大学的邻居去上晚自习。下楼时,滕晓飞望着儿子,笑中带泪。这一幕,深深定格在滕建群的脑海里,他永远铭记父亲殷殷期盼的眼神。那天,他暗下决心,“职业不能改变命运,即使当工人,也要当一个不一样的工人”。
扎根环卫基层,为滕建群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他以环卫工工作的场面为题材,画出几十幅国画,在冰城环卫圈颇有知名度。1983年秋季,他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大娘扫完地上的垃圾后,坐在垃圾站旁休息,引发了创作激情。创作了一幅名为《美容师》的国画,参加了当年省美协组织的画展。此后,滕建群又画出了反映清扫工人劳动场面的《满城尽看黄马甲》,反映绿化工人劳动场面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作品。在用笔画的基础上,滕建群坚持使用指画,即整个画全用手指或布条蘸着墨画,可使作品更有立体感,2009年后则完全使用指画。
2007年3月,冰城突降暴雪,环卫工人与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战冰雪的场面,令不少人为之动容。滕建群清完冰雪后,跑到河鼓街上朋友没盖完的车库里创作。车库没暖气,墨汁经常在指尖结冰,他就用嘴呵化墨汁,继续创作。5天的时间,他完成了8米长卷《众志成城战冰雪》。作品展览时,很多冰城市民都被滕建群的才华所折服,称他为“牛人”、“国画大师”。
汶川地震后 自费到灾区采风
在滕建群家的客厅里和卧室里,贴满了他百余张速写作品。有安字片卖烧烤的新疆小伙,有烧烤炉前等待烤串的小学生,有松花江畔卖烤苞米的中年女子……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接地气,富有真实感。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自费到灾区,用十余天的时间采集素材。回哈后,他在民安街租了一个车库,每天除正常的工作外,一下班他就吃住在车库里创作。
一年后,他终于完成了一副高1.8米、长117米的国画作品——《抗震救灾——永不能忘却的5·12中国》。这幅作品中有从四川的自然风光到地震时楼房垮塌、滚石降落、地面崩裂的场面,从灾民逃生到政府救援、灾民自救的场面,以及灾民淘米做饭、儿童趴在板凳上写作业的画面。画卷中近千个人物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当年冰城多家媒体对这幅画作进行了报道。
中国国家画院进修成了“大班长”
坚守在环卫一线三十余年间,未能在大学校园听绘画名师点拨,一直让滕建群倍感遗憾。2012年,中国国家画院要办一批业余画家研习班,为期一年。彼时从电车街12号走出的著名画家纪连彬,已从哈市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工作,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发小”滕建群。
中国国家画院一直是国内画家们趋之若鹜的“麦加”,也是滕建群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向单位领导请假后,他第一时间来到中国国家画院,师从著名国画家梁占岩。滕建群在班里属于老大哥,导师就推选他当班长。这个电车街12号走出的“孩子王”,再一次成为了“首领”。
在山水画、仕女图当道的京城书画界,滕建群仍然坚持小众的人物速写,把画作主角锁定为街边商贩、打麻将的邻家大婶、工地上吃盒饭的农民工。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一些外国画商看来,滕建群的画,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情绪和生活状态。去年有意大利和韩国画商,邀请他出国办画展,进行民间艺术交流。
临近退休年纪,有朋友劝滕建群转型做广告设计、室内装潢等,“来钱儿快”。但他婉拒了。将近花甲之年的他知道,在绘画道路上,他最好的时光才刚刚开始。就像季羡林在《八十述怀》中所写:“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