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哈尔滨“彭云松家庭”登上央视 大爱传承弘扬“传家宝”
2017-02-20 14:10:0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隽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0日讯(记者 张隽珊)在哈尔滨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家中六个孩子拥有六个不同的姓氏,父亲为了养活六个孤儿,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

  “彭云松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图片由家属提供)

  去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从这300户文明家庭中,邀请了2户文明家庭到北京录制新春特别节目,彭云松家庭就是其中之一。四个子女带着父亲的“老物件”,在节目现场讲述了他们一家感人的亲情故事。

  彭云松老人。(图片由家属提供)

  1954年的冬天,35岁的彭云松在铁道线附近发现了衣着单薄已经快饿昏的8岁孤儿闫景成,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又相继收养了老二郭廷忠、老三张秀清、老四高玉滨、老五栾景通、老六刘玉忠,虽然六个孩子姓氏不同、身世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爸爸。

  四个子女在节目现场回忆,为了养活六个孩子,彭云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挤羊奶,拖着一条病腿去早市卖。好心的邻居见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便给他送来饺子,他却给孩子们一个个分了。家里再穷,他也不许孩子们出去捡破烂,他说,捡破烂换了钱容易在外头学坏。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在家,他省吃俭用地攒钱买了一台当时很少见的大收音机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几次三番地要随他姓彭,可他就是不肯,彭云松说,我是在帮你们的父母照顾你们,怎么能随便让你们改姓呢。

  80岁那年,彭云松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把财产都留给了儿女,一个人回到了山东老家。一处草房,一张用砖和木板搭成的床就是他的全部。彭云松在回老家的十几年里,把儿女们给他汇去的钱和并不多的退休金,都施舍给了缺吃少穿的贫困乡亲。日日惦念父亲的老五栾景通硬是把父亲接回哈尔滨,彭云松在临走时,把他留作买棺材板的一万块钱全都分给了乡亲们。

  彭云松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苦难和贫穷没有将他压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孩子教育成善良、正直的好人,他用博大而深沉的父爱,为六个孤儿撑起一片天空,7个人7个姓的大家庭成为他们温暖的家。2016年4月,彭云松荣登“中国好人榜”。

  彭云松无私奉献的一生影响着下一代,他的孩子们在各自的岗位学雷锋、做好事,特别是五儿子栾景通,在创办自己的企业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职免费服务的雷锋车队,十多年来帮助了数万名孤寡、特困老人。栾景通还开了一家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雷锋文化旅馆,入住旅客只要是市级以上劳模和道德模范,免收住宿费;同时,每年全国100多个城市的雷锋车队评出的十个“最美家庭”,冬天到哈尔滨来玩时就住在这里,吃住玩5天全免费。

  之所以选择彭云松家庭的故事作为春节特别节目,《我有传家宝》栏目组导演施敏敏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彭云松老人一生收养了6个孩子,孩子们姓氏不同、身世迥异,在他们无依无靠、流浪街头时,是彭云松老人给了他们一个家,从此不同姓氏的7个人,成为没有血缘关系、亲情浓厚的一家人。这个家庭虽特殊,体现的却是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老人用善良和坚持抚养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彭云松老人用一生来践行的大爱,正是我们节目想要体现的精神。”

  “彭云松家庭”登上央视节目。(图片由家属提供)

   据了解,《我有传家宝》节目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风尚的继承和发展,以家庭家族传承故事为切入点,提炼故事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发掘其时代意义。施敏敏告诉记者,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无论是导演,还是嘉宾,屡屡被老人的无私大爱所感动,虽然子女们带去的“老物件”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品,但上面承载的是6个子女对老父亲的记忆。录制时,很多年轻的九零后观众在现场留下了热泪。节目播出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不少观众来电表示,彭云松家庭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了光明、温暖和正能量。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