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走进哈铁博物馆 3000件展品串起哈尔滨铁路百年情缘
2017-03-05 07:14:00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5日讯 “音乐之都”、“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没错,你看到的这几个美丽的名字都是哈尔滨的别称。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作为这条铁路交汇点上的铁路中枢,迅速从一个偏僻渔村发展成比肩上海、天津的国际化大都市。铁路的兴建与发展,不仅造就了这座具有异域风情的美丽城市,也记录了城市的百年铁路发展史。铁路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哈尔滨至今随处可见铁路穿越的痕迹,很多建筑及其背后故事也与铁路有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哈尔滨铁路博物馆莫属。据哈尔滨铁路博物馆馆长姜贵波介绍,该馆集陈列、展示、收藏于一体,馆内搜寻、征集的各类文物展品达400余种3000余件,展品陈设背后装满了生动感人的故事。

  【讲台】

  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

  为了解哈铁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王宝滨。据王宝滨介绍,馆藏的一个看似不起眼而且有些老旧的讲台,却是见证中长铁路移交中国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当时周恩来就是在这个讲台前发表讲话。

  1952年12月31日13时,中长铁路移交议定书签订和庆祝大会在哈尔滨中长铁路文化馆剧场(现哈铁博物馆)隆重举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出席大会。

  这一天,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并载入新中国辉煌的史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周恩来走向讲台讲话。时代的列车向前飞奔,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已过去了60多年。然而,当年周恩来出席移交仪式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却定格在人民永恒的记忆中……

  【塑像】

  再现与铁路结缘的历史名人

  在中东铁路历史名人展区,有吕正操将军等多位与铁路结缘的名人塑像。

  吕正操1946年—1949年曾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兼政委。王宝滨向记者讲述了70多年前的夏天,吕正操曾遭土匪袭击的惊险一幕。

  王宝滨从当年吕正操的警卫员任贺新处了解到,1946年8月,吕正操将军由哈尔滨去齐齐哈尔西满军区交待工作。他们乘坐轻油车(铁路上行驶的小型车辆)由哈尔滨站出发,行至滨洲线江北15公里处(现呼兰区于金店屯附近),突然从铁路两旁茂密的高粱地里蹿出一伙土匪,冲着轻油车疯狂射击,企图杀害吕正操将军及随车人员。稠密的子弹穿透车体、击碎车窗玻璃,其中一颗子弹将轻油车油箱打漏,轻油车被迫停车。警卫班长焦士魁、警卫员傅景春等战士奋勇还击,打退了土匪的数次冲锋。为转移敌人的目标,焦士魁带领两名战士跳下轻油车,钻进铁路旁的高粱地,部分土匪随即追击。车上的傅景春等战士继续向土匪射击、投弹,打得土匪不敢靠前。轻油车司机杨师傅排除故障后,开足马力驶向对青山车站。轻油车脱险接近对青山站时,吕正操猛然发现傅景春一动不动地趴在椅背上,上前翻动他时,发现傅景春已经中弹牺牲。吕正操将军一直怀念傅景春烈士,他在1987年撰写的《吕正操回忆录》一书中,对傅景春烈士寄予无限哀思……

  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兼政委期间,吕正操经常下车间、上机车,看望工人师傅。一个冬日,他来到机修车间,见一位腿上绑着麻袋片的老工人正在修车,问有何困难,老工人说:“吃不饱,干活没力气。”当时因战乱,只能以每人每月100斤高粱米抵薪。吕正操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里清楚,当时粮食对于前线来说,实在太珍贵了,但还是马上驱车赶回,向上级领导请求给铁路工人增加粮食,最终,铁路工人的高粱米每人每月增至250斤。

  【广告塔】

  像“消息树”一样矗立在车站街头

  馆内的“百年老火车站候车室”展厅内,有一个像邮筒一样的物件,上面还横七竖八地贴着一些广告单。同样的物件在馆藏的一张,上世纪30年代哈站站前的老照片中也有出现。

  王宝滨告诉记者,这种“广告塔”在昔日的哈尔滨街头十分常见,直到1970年前后才退出历史舞台。一次,他与朋友小聚谈起此物时,一位朋友说,老哈尔滨街头的“广告塔”冬天是可以点火的,因为哈尔滨的冬天非常冷,贴广告的人手被冻僵,可在上面暖手。“我对昔日哈尔滨街头的‘广告塔’并不陌生,但对冬天点火取暖之说,却从未听说。我生于1954年,在童年的记忆里,家附近的铁路局门前、博物馆广场都有这种‘广告塔’。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广场那处,那时,我家住在西大直街铁路局与博物馆之间,跟妈妈去秋林买东西,来回都要路过‘广告塔’,记忆中高约2米,直径约1.2米,通体刷浅黄色石灰水。上面的广告一层压一层,像消息树似的。”王宝滨说。他那时很淘气,由于走得快,每次去秋林时,我都会把母亲落在后面很远,母亲怕我被车撞到,就大声喊着,让等等她。“于是,路过‘广告塔’时,我总爱围着转几圈,等母亲赶上来时再走。”

  【老照片】

  带你品味“贝壳式”露天舞台的曼妙

  哈铁博物馆内展出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如“活化石”般带着参观者穿越了哈铁百年,品味着当年的种种……其中一张“贝壳式”露天舞台的老照片,让记者眼前一亮,虽然是张黑白照片,其独特的巨型贝壳建筑仍能体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贝壳式”露天舞台是一座中东铁路时期建筑,位于场内南侧,通体洁白,恰一片张开的巨型贝壳。舞台宽约25米,圆弧顶部高约10米。

  “50多年前,我常去那里玩耍,看文艺演出、露天电影。晚上有演出时,‘贝壳式’露天舞台上面的一圈装饰灯就会被全部点亮,舞台宛如一弯新月,照亮周边的夜空,高贵清雅。”王宝滨说,“那时,我常和小伙伴们坐在台上看电影。舞台很宽敞,而且是地板,坐在上面很舒服。有时人多坐不下,还坐到银幕后面。从银幕后面看电影,影片中的人物都变成了左撇子;加之距离银幕和音箱太近,亮光刺眼,双耳被震得发麻。电影票5分钱一张,上面还印有‘遇雨作废’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的主会场,10场演出中,有9场在此进行,其中包括闭幕式演出。1972年,为迎接全国篮球甲级赛,在露天剧场址建起一座铁木结构的大型灯光球场,后来,又在灯光球场址建起体育馆和游泳馆,“贝壳式”露天舞台被拆除。

  【小贴士】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免费参观开馆时间:周二-周六上午9:00-11: 00;下午14:00-16:00。(周四下午、周日、周一闭馆。)地址: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