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媒体刊发了《心疼女儿要挨打,猫爸斧杀虎妈》一稿,报道了一起因家教理念不同引发的刑事案件。
文章刊出后,马上引起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多家网站转载。
微友留言深表惋惜
父母三观要正,不可“唯分数论”
针对此案的发生,多数微友深表惋惜,同时也发表了中肯的意见。
网友秋风说,望女成凤与希望女儿有个快乐的童年,父母双方都没有错,错的是他们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没有达成共识,把对孩子的教育演变成父母角力的战场,真是可悲可叹!
网友莫真星说,个人觉得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家庭气氛熏陶出来的,所以家长也要不断提高,任重道远。
大多数家长都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此坍塌而惋惜,这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无论做什么事,夫妻之间都要事先达成一致,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拆台。教育不是只教会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父母要不断提升自己,不要唯分数论,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魂、阳光的心态。其实,孩子未来的出路很多,家长们又何必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那座“独木桥”呢?
微友吐槽相似经历
丈夫打骂儿子,妻子要离婚
微友丁先生添加了记者微信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丁先生的儿子刚上小学时,一遇到不会的作业题就哭。开始,丁先生告诉他,遇到不会的题时,不要着急,要慢慢想,想想老师有没有讲过类似的问题,再试着解答或者可以问家长、老师或同学。孩子答应了。可是,再遇到难题时,孩子依然哭泣不止。丁先生不淡定了,大声向儿子吼叫,制止了儿子的哭声,然后再给他讲题。在儿子的抽抽答答中,丁先生讲完了题,问他是否听懂了,他说听懂了。可是,下次遇到这样的题时,他还是不会做。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还经常以沉默、拖拉挑战父亲的底线。丁先生快被儿子气疯了,甚至控制不住地抽出腰间的皮带殴打儿子。打过几次,孩子被打习惯了,可学习上依然拖拉、应付,父子之间再也不能心平气和地交流。
父子俩这种紧张状态,让丁先生的爱人方女士着急发愁,她尝试着跟儿子讲道理,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却执拗地按照自己错误的方式去学习。
说服不了丈夫,又管不了儿子,方女士曾经好几次动过离婚的念头。但是,儿子一听说父母要离婚,就嚷着要跳楼。现在,夫妻俩再不敢提离婚的事了,一家人只能苦苦地煎熬。
知性母亲分享教子经验
在聊书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微友小西通过添加记者微信加入“大庆日报探讨家教”微信群,她是一个四年级男孩的妈妈。她的儿子凡凡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成绩始终排在年级前五。小西在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教子经验。
身为杂志社编辑的小西认为,聊书能让孩子对一本书进行“真性阅读”,让他通过真正读懂一本书来成长。
凡凡上小学二年级时,母子俩开始了亲子阅读。小西白天将书装在包里,抽空阅读完毕,每天20时30分,凡凡写完作业后,母子俩开始阅读课外书籍。睡觉前,母子俩会抽十分钟来交流今天看的内容,却也不局限于书的内容。
上三年级时,凡凡自己在淘宝上买了一本叫《如果世上不再有猫》的书,母子俩开始一起读,大约花了一周时间读完整本小说,也因为这本书,交流了六七次。
读完书,凡凡说:“原来许多情感都是和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物品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主人公身边的物品逐渐消失,所以相对的那些记忆也将消失,虽然他通过魔法让这些物品消失了,可是如果全部消失了,那些亲情的记忆也消失了,他和死了也差不多。”
对于儿子这句话,小西表示赞赏,感觉他说出了书的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小西认为,聊书是她和儿子的日常,这个阅读方式,不仅让儿子尽量去认真读完每一本书,而且也让母子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交流——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关于爱。
教育专家给出建议
合格父母需要不断学习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家长的参与,但是如何参与,却是一门学问。
大庆市教科所所长李静波也通过添加记者微信进入了“大庆日报探讨家教”微信群。李静波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考出好成绩上好大学,而是让孩子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让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提供全面的优质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之间差异的最关键的因素,优质的家庭教育来自于优秀的父母。
孩子出了问题,根源都在父母。要想彻底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就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是一套很复杂的理论,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希望真正想解决问题的父母,去找专业人士把脉,对症治疗。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就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为陪伴孩子成长打出“提前量”。
家庭教育是个大话题,希望微友继续添加记者微信ccs030502加入“大庆日报探讨家教”微信群,讲述自己的家教故事,大庆日报也会继续邀请教育专家为您私人订制适合您的家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