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兴安岭
搜 索
大兴安岭森林药材产业规划链 2020年中药产值30亿元
2017-03-09 11:15: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闫捍江 王春颖 庄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9日讯(闫捍江 记者 王春颖 庄园)近年来,被誉为“中国寒温带天然药库”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依托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中药材保护、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步伐,推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几年的时间,产值就达到几个亿,相关企业已建成10多家,八大种植基地、五大养殖基地正在陆续崛起,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

  规划引领政策做保障

  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兴安岭地委、行署积极采取有效的推进措施,在优化区域布局上,坚持最适合生态原则。如岭南地区主要发展黄芪、赤芍、苍术、人参、金莲花、柴胡等;呼玛河流域发展五味子;岭北地区主要发展灵芝、草苁蓉、杜香等。形成种植群落,达到一场一品、一县多品,最终形成兴安十大名药。

  在加快森林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上,稳步扩大黄芪、苍术、赤芍、防风和水飞蓟、菊苣等中草药规模,引导农民利用农田种植、强化技术指导和投入品管理,确保物种适应性和天然属性。组织职工利用林间补植、抚育种植中草药,支持企业加快建设中药材GAP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目前,建成了加格达奇林业局和呼玛两个国家级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

  加快加工基地建设。加大对林格贝、北奇神现有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强与宛西制药等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推进蓝莓花青素、水飞蓟素等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争取将膜荚黄芪、草苁蓉、兴安杜鹃等品种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作为食品企业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品渠道。

  加快科技研发步伐。鼓励企业加强与知名药企、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黄芪、苍术、防风、杜香、兴安杜鹃、狼毒等资源的开发,力争在溶栓、降糖、抗癌、抗病毒等生物新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积极申请药品批准文号,从根本上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与中医药养生养老项目相结合。建成一批规模生态旅游和养生养老基地,基本形成与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的、链条完整的特色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进一步扩大养生养老品牌影响力,实现中药产业增加值。目前,大兴安岭已被列为全省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试点。

  长远经济效益凸显

  为了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大兴安岭地委、行署责成药监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措施,一方面加强省级野生药材保护品种的监督管理,限量采集、收购,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收购、运输。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重点野生药材资源实现就地保护,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推行规范化药材种植。截至目前,全区种植中草药达19万亩,形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6处。主要品种有黄芪、防风、柴胡、苍术、赤芍、五味子、桔梗、水飞蓟、牛蒡子等。

  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目前,全区初步形成规模的药材种植龙头企业有宛西制药、瑞星公司、北天原生物公司三家,种植规模均达到4000亩以上;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有北奇神、越鑫公司(呼玛水飞蓟加工)、林格贝公司(中药提取物)、北天原中药饮片加工厂(未生产,正在申请GMP认证) 4家。药材生产加工产值达1亿元。

  建设中草药保护开发“集散地”

  大兴安岭出台了《大兴安岭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全区重点抓好珍贵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药材药源基地、药材精深加工、药材产品研发创新、药材流通五大体系建设。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努力把大兴安岭地区建设成为资源独特、绿色天然、技术前沿、产品领先、产业集聚的国际寒地生物“产业谷”和中草药保护开发“集散地”。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