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8日讯 大兴安岭地区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强资源管护,提升森林质量,严防森林火灾,着力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森林抚育质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三位,连续6年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停伐后活立木总蓄积每年增加了1000多万立方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大兴安岭是国内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经营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北“粮仓”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为了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推进生态建设进程,近年来,大兴安岭加大营造林工作力度,重新定义了营林生产“三级”检查验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生产计划动态调控机制,有效提升了营林生产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了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地区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区完成森林抚育356.3万亩、人工造林8.7万亩、补植补造46.1万亩,森林抚育在国家林业局保持连续5年名列全国前三名,补植补造和人工造林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年度核查。地区林木种苗站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新林区、呼中区和十八站林业局分别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时,还深入开展“保护森林资源十三五”行动,查处盗伐林木、毁林开垦、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资源林政案件257起,收回林地2727亩。
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兴安岭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先后建立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还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等系列专项行动。开展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工作,确定调查地点6处,布设观测区8个,观测点8处,共发现3处27只水鸟分布,其中普通秋沙鸭26只、鸳鸯1只。
生态建设离不开森林防火。大兴安岭逐级落实了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地块责任和包片负责,切实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切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到了实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还专门开发了森林防火“火险因子”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以图标和数据的形式植入森防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上传到地区防火指挥部,自动汇总形成“火险因子”动态管理数据。2016年,大兴安岭全年未发生人为火,32起森林火灾均在24小时内扑灭,林地过火率远低于省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