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有故事的清明祭品凝结"独家记忆" 比冥纸更能寄托哀思
2017-03-26 10:03:11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26日讯清明将至,追忆潸然。这世上总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凝结着你和故人之间的“独家记忆”。

  它可能只是一串普通的干辣椒,一摞厚重的书稿,或者是几块寻常的麦芽糖。然而,对于那些与之有着回忆牵绊的人而言,这些有故事的祭品,或许远比燃烧的冥纸,

  更能寄托哀思……

  A 朴素的怀恋

  清明“捎给”母亲最爱的辣香

  关键词:一串干辣椒

  讲述人:王云学(65岁,退休职工)“贤母生平历坎坷,回思往昔泪滂沱”

  “妈,我给您带辣椒来了!”今年65岁的王云学,每次清明给母亲扫墓,都会拎上一串鲜红的辣椒。对他而言,那被火烤过的辣香格外暖心,正是母亲的味道,而他总是在噼噼啪啪的声响里,不知不觉老泪纵横……

  他的母亲关秀英生前最爱吃用炭火烤过的干辣椒。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七个,父亲在他10岁那年去世,母亲靠做缝纫活儿维持这个八口之家的生计。

  王云学的老家在嫩江,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母亲经常给孩子们炖萝卜汤和大白菜汤,每次吃饭,他们哥儿几个把干的捞吃了,只剩些汤汤水水。也许正是从那时起,母亲经常吃辣椒。

  当年很少有炸辣椒油的,每到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从挂在窗外的干辣椒串上拽下两个,放进灶坑里轻轻一烧,等到干辣椒刚刚有点儿煳,散发出淡淡的辣香味,母亲便将辣椒掰碎放进菜汤里。有时,母亲干活忙腾不出手,王云学便帮着烤辣椒,刚开始不会烤,不是烧黑了就是烧着了。后来慢慢练习,手艺竟也跟母亲差不多了。

  1979年冬天,王云学正在萝北的边防部队执勤,59岁的母亲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半个月后,他回到团部看到大哥的来信,才得知这一噩耗。第二天上午,他去农贸市场,买了两串鲜红的干辣椒,在离部队很远的一个山坡下,双膝跪地,向着远方给母亲磕了三个头,哭着把那两串干辣椒点燃……

  如今,每回逛超市看到各式各样的辣椒酱、辣椒油、油泼辣子,王云学的心里都不是滋味,他一脸怅然地感慨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啥都有,遗憾的是,这些我母亲一口都没吃过。”

  B 心酸的告慰

  在亡妻墓前奉上120万字书稿

  关键词:三本文集

  讲述人:王树人(70岁,乡村教师)“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老伴啊,跟你汇报个事儿,我现在已经出版三本书了,一共120万字,你也读读……”2014年秋天,王树人在妻子墓碑前摆上了自己的三本文集。

  2013年9月,67岁的卢雅馥,因患食道癌在哈尔滨病逝。她生前曾是巴彦县兴隆二中数学教师,跟老伴王树人是同事。时间倒转回几十年前,当年的王树人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他一直有个“作家梦”。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却被妻子力挺,“下班后你只管看书写作,屋里屋外的活儿啥都不用你干,我一个人全包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树人一家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儿子正念书。为了给丈夫成捆地往家里买书,卢雅馥节衣缩食,自己连件像样的衣服也舍不得买,每次王树人劝她穿好点儿,妻子总是辩解道:“当老师的要是穿得花里胡哨的,咋给学生上课?虽说我这个数学教师不懂文学,却也知道杜甫的诗,你不多读书,是很难‘下笔如有神’的!”

  1995年,当时电脑还是稀罕物。卢雅馥听说用电脑能打出文章来,便决定给丈夫买一台。他们的月收入只有200多块钱,而一台电脑售价四五千。王树人心疼钱不同意,卢雅馥劝他:“你想发表文章就得寄给编辑看,‘卷面分’很关键,如果有了电脑,把打字稿给编辑寄过去,效果肯定会比手写稿好!”

  很快,卢雅馥便背着老伴,派儿子去哈尔滨花5000多元捧回了一台电脑。王树人学会电脑后要教教她,卢雅馥却说:“咱家这电脑是专为你写文章用的,看着你的文章发表了,我比啥都高兴。”就这样,直至病逝前,卢雅馥一直不会用电脑。

  2012年6月,卢雅馥化疗后回家休养,王树人想在床边多陪陪妻子,而妻子总劝他去客厅用电脑写作,“我有病这么长时间,你一直在照顾我,得少发表多少诗文啊,我真是拖累你了……”

  如今,王树人已经在16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4000多篇诗文,并成为省作协会员,他经常会叮嘱编辑,希望对方能给他邮寄两份报纸,一份自己留存,一份送给妻子。每年清明节,他从来不给妻子烧纸钱,而是抱着一束漂亮的玫瑰花,带上发表诗文的报纸去墓地祭拜。

  这个朴实的乡村教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今年,他在给妻子的悼文里写道:“假如今天你还健在,三年多就不是空白;你和我在晚年岁月,会活得幸福又精彩,还会像牵手时那样,卿卿我我笑逐颜开……”

  C 甜蜜的忧伤

  用糖块遥祭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

  关键词:几颗麦芽糖

  讲述人:史灵华(71岁,空军转业干部)“你来过一阵子,我念你一辈子

  “每次见到糖块,我都会想起纯玉。”50多年后,史灵华和战友们早已白发苍苍,而记忆中的闵纯玉,永远是18岁时的模样。那个浓眉大眼,留着齐耳短发的西安姑娘,虽然只跟他们相处了短短两个多月,却让人惦念了半个多世纪……

  1965年,史灵华考入了解放军空军技术学院,在西安市空军招待所集合时,闵纯玉热情地跑过来帮她拿行李,虽然是初次见面,史灵华的手被纯玉温暖的手紧紧地握着,她下意识地感觉到她俩会成为好朋友。

  新学员入伍,集训非常严格。史灵华回忆,当时她身材瘦小,年龄也最小,在高强度的军训中感到力不从心,怕影响班里成绩,还偷偷抹过眼泪。一天晚饭后,纯玉拉着她的手在操场边席地而坐,黑亮的眼睛里闪着神秘的笑意。她把一个小纸包放在史灵华的手心里,里面竟包着几颗金黄色的麦芽糖。

  “这是我奶奶亲手做的,你快吃吧,吃了能长力气,再难的训练科目都不怕!”纯玉笑嘻嘻地鼓励史灵华。

  军训最后的考验是野营拉练,步行一千多公里到延安。史灵华和战友们背着包裹、水壶和干粮爬山涉水,平均每天要走一百多里的路。她记得,身体壮实的纯玉,肩上总是帮其他同学背着水壶和干粮。每到宿营地,常常顾不上休息,忙前忙后地为同学们打热水、整理铺位。此外,纯玉还会唱秦腔给大家解乏、鼓劲儿。

  拉练快结束的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道路越来越泥泞湿滑,一辆拉装备的卡车陷在了泥沟里。大家纷纷跑过去推汽车。纯玉力气大,站在卡车的侧面使劲地推着,雨水夹杂着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车慢慢地向前开动了,突然纯玉脚下一滑摔倒了,在一片惊呼声中,车轮从她身上碾了过去……

  后来,纯玉被追认为烈士,葬在西安烈士陵园。毕业后,史灵华被分配到甘肃工作,每次回西安,她都会去祭拜这位牺牲的战友。1989年,史灵华转业来到哈尔滨定居,随着年岁越来越大,回西安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每年的清明节,战友们都会给她打电话,“你放心,今年我们又去看纯玉了,还替你扎了一朵小白花!”

  对年过七旬的史灵华而言,想念就像含在嘴里的一块糖,千里之外,她在这甜蜜的忧伤里,遥祭那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