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3月29日讯 对于生长在松花江畔的许多老哈尔滨人而言,儿时最大的乐趣便是在江今年过六旬的韩大爷已经没力气抓鱼了。“七几年那会儿,一网下去能上来三四十斤鱼。”四十年了浩劫。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对松花江流域鱼类保护的加强,一些鱼儿正在渐渐回归……
现状
以前一网下去几十斤大鲤子 现在打不上那时三分之一
62岁的市民韩先生说起儿时抓鱼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小时候拿个小鱼网就能抓上来小白鱼、小鲫鱼、小虾,二十多岁时学人家起网罩抓大鲤子,一网下去能打上来三四十斤。”在韩先生的记忆中,“三花五罗”曾是松花江的常驻“居民”,“鳌花、鳊花、鲫花我都打过,那时都很常见,鳌花一整都好几斤!”在江边打了一辈子鱼的68岁渔民李金亮告诉记者,当年鱼确实非常好打,现在能打上来那时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对此,哈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院长金宪告诉记者,“大概从2000年开始直到五年前吧,那是松花江生态非常堪忧的时期。”金宪说,一方面因为当时水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因为捕捞强度非常大,使得包括“三花五罗”在内的105个地方品种,在五年前减少到了一半以上。
四十年间,松花江的鱼儿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小时候也看见过绝户网,可这些年抓鱼的招儿更绝,都开始电鱼了。”说起他看到的捕捞场景,韩先生直言太狠。
症结
江鲤成年要三四年 非法捕捞让鱼总长不大
从双城与肇源交界,至依兰与佳木斯交界,哈市农委水产(渔政)处监管松花江哈尔滨段总长479公里的水域范围,在这区域内,持有合法捕捞证的渔民在非禁渔期可以捕鱼。哈市农委水产(渔政)处副处长刘万兴告诉记者,合法渔民在捕捞时使用的“淌网”的网目不小于三寸,这就使得一斤以下的江鱼不会被捕捞上来。“相关规定的考量,主要是为了实现松花江流域生态与渔业资源开发的平衡。”
然而非法捕捞不仅打破了这一平衡,更让这些野生江鱼遭遇了一场集体浩劫。哈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渔政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张宝斌告诉记者,在“绝户网”面前,野生江鱼无论大小,无一幸免,电鱼这样恶劣的手段带来的后果也是如此。最让人痛心的是,这边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刚把培育好的小鱼苗放流到江里,没两天就出现在了绝户网里。
哈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康志平介绍说,野生鱼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以江鲤为例,从两厘米的小鱼苗达到性成熟能够繁衍后代,需要三四年;“五罗”中的哲罗鱼达到性成熟需要6年;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要达到10年以上。如果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就被捕捞上来,对于种群的繁衍无疑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保护
为控制捕捞强度 哈市合法渔船10年没增
为了提高松花江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哈市资源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强化。刘万兴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哈市渔政部门就开始进行增殖放流工作,总体上在逐年增加。此外,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哈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渔政稽查大队负责管护松花江哈尔滨段89公里范围内的渔业生产安全与检查,这一区域有461艘拥有合法捕捞资格的渔船。刘万兴告诉记者,核发证书的数量以“捕捞量小于生长量”为原则进行限额,为控制捕捞强度,十年间这一数字未有增长。
金宪说,近两年间,已经开始有渔民在松花江流域支流捕捞到二三十斤的野生鲟鱼,在和渔民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很名贵的地方品种——细鳞鱼开始出现在松花江流域。“这说明水质开始有了向好的趋势。”
不过金宪也坦言,松花江流域水质、鱼类生态的恢复至少要8到10年。“严格执行禁渔期的政策,让江鱼有休养生息的空间,保证每年对松花江增殖放流的规模,并且不要出现断档,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金宪说,不管您是普通市民,还是渔业发展的参与者,都请给母亲河松花江一些时间,让她得以慢慢恢复往日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