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今年大庆新增水田12.5万亩 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2017-03-29 09:10:59 来源:大庆网  作者:吕瑾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9日讯 去年农业部公布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小麦、稻谷口粮品种供求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进口大幅增加,生产出现下滑……《规划》明确了调减玉米种植数量的目标,尤其是玉米主产区的东北地区,更是调减玉米种植的主要区域。

  大庆市正在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正在努力向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转变。去年开始,大庆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水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种植结构调整可以转变大庆市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庆市农业整体经营效益,进而实现农民增收。那么,今后大庆市农业种植结构将调什么?怎么调?

  微阅读

  大庆市将减少多少玉米种植面积?

  ●2016年,大庆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减少玉米种植169万亩,实有玉米面积669万亩,完成调减计划的121%

  ●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压减到600万亩以下,未来5年调减到500万亩

  大庆市将增加多少水稻种植面积?

  ●今年新增水田12.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未来5年发展到300万亩

  ●按目前水稻种植面积200万亩来计算,大庆市水稻年产量预计为20亿斤,5年后水稻产量可达30亿斤

  调整种植结构,大庆市还将增加哪些农作物?

  ●实施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流通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建设好中草药、杂粮杂豆、花生和汉麻等10个经济作物特色产业种植基地

  ●大庆市还将继续扩大粮改饲种植范围,通过畜牧业带动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饲料发展

  ●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水平,加快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形成规模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如何实现农作物卖得好?

  ●农业主管部门要有品牌意识,要对本地农产品品牌推广制定规划,要充分利用好农业合作社等具有竞争力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打造带有大庆地理标识的品牌,为大庆稻米热卖以及保证大庆稻农收益做好基础工作

  ●继续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以增加农产品转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加强招商引资,建设辐射全省,或龙江西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深解读

  大庆市及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保证了农户受益

  纵观全国以及我省,玉米过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专家预计,全国玉米库存大约为2.5亿吨。2016年大庆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减少玉米种植169万亩,但玉米种植面积仍占大庆市农田耕种面积的80%,是绝对的主导作物。

  那么,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怎么样呢?记者采访了肇源县托古村会计林范江。林范江告诉记者,托古村目前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各占50%,种植结构明显正在向偏重水稻方向发展,种植水稻经济效益比种植玉米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托古村本地,一般情况下,玉米亩产达到1200斤,已经是极限,玉米价格每斤往高了算也仅有0.40元,现在亩投入平均大约在500元左右(相当于种一亩玉米,不仅要搭上人工,还得赔20元)。如果玉米亩产达不到1250斤,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就是赔钱。

  而同时,本地水稻亩产达到1000斤是一个很平常的产量,好一点的水稻亩产可达1300-1400斤。一亩水稻的投入仅比一亩玉米多100元左右,每斤水稻价格是1.5元,亩产1000斤的水稻,亩经济效益可达900元。如果种得好了,亩产超过千斤,亩经济效益就可达千元。

  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民那里体现非常明显的就是亩经济效益提高。也正因为如此,大庆市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进行得比较快。据市农委统计,2016年,大庆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减少玉米种植169万亩,实有玉米面积669万亩,完成调减计划的121%,按每亩少赔20元计算,去年大庆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为种植户减少损失3000多万元。另外,2016年,大庆市新增水田13.5万亩,总面积190万亩;新增棚室和露地果蔬7万亩,总面积66万亩;新增杂粮杂豆197万亩,其它经济作物12万亩。

  2016年,大庆市种植结构调整成绩可圈可点,那么今年大庆市在此方面的工作目标是怎样的呢?市农委在2017年工作计划中明确:大庆市将持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着力加强优质玉米品类种植,建设高淀粉、高赖氨酸优质玉米产区,大力推进博润、伊品等玉米加工项目,逐步形成淀粉产业链、乙醇产业链、发酵制品产业链、医药产业链等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压减到600万亩以下,未来5年调减到500万亩。

  “减玉米加水稻”

  据了解,市农委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充分利用江河水源和水利资源,深挖水田开发潜力,加大“旱改水”推进力度,着力打造15个水稻种植示范区,形成集中连片水稻产业板块,将肇源大米、他拉哈大米的产量、品质、区位等优势聚合为品牌价值,探索以联盟的形式打造大庆绿色大米品牌,充分发挥联盟平台的聚合创造力,提升大庆水稻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南方市场,甚至全国大市场。今年新增水田12.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未来5年发展到300万亩。

  “玉米减下来了,水稻增加了,那么带来的新问题是,增加的水稻应该怎么卖?”大庆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范海波说,以目前水稻种植面积200万亩来计算,大庆市水稻年产量预计为20亿斤,5年后水稻产量可达30亿斤。如何销售这些大米?如何保持大米价格的稳定?如何才能让大庆大米顺利销售出去?这些问题也变得非常迫切。

  黑龙江八一农大农学院教授张玉先认为,“大庆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主要是增加水稻。但是,大庆市可以用来‘旱改水’的土地非常有限”,张玉先说,适合于“旱改水”的地段种水稻,那些不适合旱改水的地区该怎么办?

  张玉先认为,调整种植结构,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安排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宜一窝蜂大上快上,要给基层政府一个探索自由度和探索机会。

  产业化经营经济作物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就意味着要增加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除了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以外,大庆市还有哪些可以替代玉米的作物呢?

  据了解,今年,市农委将瞄准差异化市场需求,实施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流通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建设好中草药、杂粮杂豆、花生和汉麻等10个经济作物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提升深加工能力。支持各县区依据本地的特色经济作物产品资源广泛联姻、寻求合作,充分发挥小型分散加工企业的补充作用,让小宗特色经济作物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进入市场。

  另外,大庆市还将继续扩大粮改饲种植范围,通过畜牧业带动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饲料发展,引导饲料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走集团化道路。预计今年全市汉麻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新增中草药种植面积5.2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210万亩;饲草饲料作物发展到70万亩,粮经饲比例达到70:19:11,未来5年形成玉米500万亩、水田300万亩、特色作物200万亩、饲草饲料等100万亩“5321”的格局。

  以中药材种植为例,其亩经济效益远超玉米。大同区德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袁德国告诉记者,中药材虽然也受市场供需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中药材价格即使以最低点每公斤7元来计算,亩经济效益也会轻松达到千元以上。中药材平常的价格是10元/公斤,亩经济效益在1500元-2000元。当然,也有更好的时候。

  袁德国说,更为重要的是,中药材的销售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是有多少就可以销出去多少,根本就不愁卖!随着中医中药逐渐被国人重视,以及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中药的需求只增不减,这是种植中药材比种植玉米更有优势的原因。

  另外,大豆方面,《规划》指出:我国大豆严重短缺,农业部商务会议专题研究促进大豆生产发展问题,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支持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重点推广以玉米大豆轮作为主……

  范海波认为,无论是中草药种植,还是杂粮杂豆、花生汉麻,种植和经营必须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只有产业化生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按照工业生产的标准和流程打造出品牌,才能减低市场波动对种植业的影响,这一点专业种植合作社值得推广。

  除了产业化经营经济作物,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这也是不错的“调整种植结构”的思路。

  用绿色食品产业带动种植转型

  调减玉米虽是大方向,但是种植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玉米种植面积调整,最终也会影响到终端玉米销售价格的波动。所以大庆市虽然在调减玉米,但是玉米种植面积却不能归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做好玉米深加工,让玉米坐地升值,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思路。

  肇源老街基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绿色食品企业,公司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延伸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玉米附加值,提升玉米种植经济效益进而带动种植转型的新思路。

  玉米绝大部分的用途是饲料,剩余部分用来生产酒精等工业品。老街基做的绿色食品深加工,拓宽了玉米的用途;老街基以糯玉米为加工原料,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了玉米的附加值。

  刚刚晋升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老街基,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重视。老街基总经理张雪松说,我们公司已经把肇州糯玉米和大瓜子地理标志认证完了,下一步在玉米深加工方面,我们将对接高校,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成品,做大做强玉米深加工这条产业链,在不改变本地种植结构的前提下,老街基也可以给当地玉米种植户增加收入。

  调整种植结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老街基在玉米深加工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功,可以看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有利于引导本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鉴于此,市农业主管部门今年在这方面也有工作部署: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水平,加快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形成规模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绿色水稻、寒地果蔬、沙地杂粮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有特色、规模大、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健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今年全市绿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0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实现650亿元。

  减玉米、加水稻,加杂粮杂豆、中草药、汉麻等经济作物,产业化规模化种植,以及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大庆市种植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互相带动的,以增加农业收入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粮食加工要做好更应卖得好

  大庆经济学会副会长范海波说,新增大米产能,如果不做好销售,可能会出现价格下降,“稻贱伤农”的情况。所以,加水稻的同时,必须要考虑销售的问题。目前,大庆市稻米品牌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虽然东北大米在南方有市场,有竞争力,但是相对于那些已经打出品牌效应的“五常大米”、“火山岩大米”等等,大庆市稻米并未形成地理性品牌知名度。

  “在加水稻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如何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农业主管部门要有品牌意识,要对本地农产品品牌推广制定规划,要充分利用好农业合作社等具有竞争力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打造带有大庆地理标识的品牌,为大庆稻米热卖以及保证大庆稻农收益做好基础工作。”范海波说。

  另外,范海波表示,还要尽量防止外资对本地优势农产品进行“买断式”收购,然后自己打“品牌”,向外销售我们的产品,最终让我们的稻农依旧只能为人家提供基础的农产品,没法享受到品牌效应带来的增值效益。

  为了防止“稻贱伤农”,范海波建议继续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以增加农产品转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老街基正在玉米深加工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下一步公司将会与国内大学合作,继续丰富玉米深加工产品,提高玉米深加工附加值。这说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还可以继续延伸,产品附加值还可以越做越高,核心是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要有科技作为支撑。

  范海波认为,如果大庆市加强这方面的招商引资,建设辐射全省,或龙江西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不仅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局部过剩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解决城市替代产业转型的问题。此外,大庆市应与八一农大以及外埠的高校智库合作,利用好他们的专利技术,引进吸收其技术,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

  范海波说,“以水稻加工为例,传统加工模式就是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稻壳、米糠等副产品被抛弃或浪费。现在,我们不仅可以提供优质大米,同时稻壳可用于发电,稻壳灰可用于提取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稻米米糠还可以用来提取高营养价值的米糠油。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