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相信青春的力量 “冰城青年汇”引领青年团员创新创业
2017-05-11 09:03:00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  作者:韩春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团干部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共青团哈尔滨市委书记李晗龙调研青工战线

  《中国共青团》:我是第一次来哈尔滨,印象不错。

  李晗龙:哈尔滨是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1946年4月28日是这个城市的解放纪念日,我们每年都在这一天搞成人宣誓仪式。哈尔滨有着非常光荣的革命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我和当年的那些老团干部谈心,他们一提到过去那段辉煌的岁月,都会激情澎湃,在他们的身上,我读到了信仰的力量。不忘初心回头来看,我们真是站在了那么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能在这么一座伟大的城市做团的工作,我一直都是满怀敬意甚至是用一种谦卑的心态在工作,惟恐做不好。

  《中国共青团》:从你的字里行间听得出你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你是在哈尔滨出生的吗?

  李晗龙:我不是哈尔滨本地人,我是从齐齐哈尔的拜泉县考出来的普通大学生,考到了煤城鸡西市的黑龙江矿业学院(现位于哈尔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我本科学的是中国最艰苦的专业之一:采矿工程。上学期间,我下过井,跟工人们一起工作过,我的很多同学现在还在矿里工作,我想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培养了我做人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毕业后我留校了,后来成为校团委书记。2010年底,通过公选,任团市委副书记,2015年组织任命我担任了团市委书记。

  《中国共青团》:熟悉你的人都评价你是个挺踏实的人,肯学习,肯钻研。

  李晗龙:我想人生的路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靠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积累出来的。当时我考研差一分没有考上,如果没留校的话,我已经做好了到矿里当技术员的一切准备。上班后,我又抽时间读了硕士和博士,在学校时评上了副教授。我觉得我比较踏实,干一行爱一行吧,凡事儿愿意刨根问底,喜欢去思索事物背后的逻辑。我爱看书,在不断的学习中修正和塑造自己。

  在扶贫村召开主题团日活动

  《中国共青团》:关于共青团改革,哈尔滨有些什么动作?

  李晗龙:虽然哈尔滨没有列入共青团的改革试点城市,但我们在工作内容上的改革都在推进了,比如“1+100”、机关开放日,并且我们还独创了“团建联络员”:把所有的机关团干部都派到社区“冰城青年汇”结对了,他们直接作为团建联络员指导社区的团建工作;我们机关还创新了一个“团青学习汇”,同时,请普通青年来参与来设计并评价我们的所有活动,包括团市委内部的表彰,我们自己搞的团课、党课的评选、评优,都有青年来参与评选。

  《中国共青团》:作为书记,一年里,你下基层的时间大概有多长?

  李晗龙:大概有全年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吧。去年我们搞了一个“学讲话、谋振兴、转作风”的大调研活动,我走访了20几家企业、学校和机关,和普通青年交流座谈,面对面建群。我去年在走了一圈后,大概知道了青年人在想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有的放矢地去做工作。比如青工最直接需求的就是三件事:学习提高的困惑,归属感的模糊和找对象的困难,我们共青团就得知道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人家才愿意跟团走。我们一直强调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就是要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去为青年服务。

  《中国共青团》:你们是怎么解决实际问题的?

  李晗龙:我想,当前的共青团工作单靠搞活动、造声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多元化、深层次的需要,必须要勇于和市场结合,把事情做得更实。比如我们搞的“冰城青创汇”,是和红博商业总经理王丽梅女士合作的,她是哈尔滨首屈一指的企业家,有远见、有担当、有魄力。本来是要做一次简单的青年创业宣传方面的活动,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她觉得我们开展青年创业工作“很专业”、很有想法也很务实,对共青团组织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支持。在寸土寸金的哈大高铁起点、哈西商业综合体中,给我们提供了1.8万多平米的物理平台,打造“冰城青创汇”。我们和她的团队一起研究、一起工作,甚至一起计算“成本”,真心想为哈尔滨的创业青年做点实事。

  还有助力扶贫的例子。我们对国家级贫困县延寿县桃山村的帮扶是有实效的、可圈可点的。我们选派了团市委常委、青工部长做桃山村的兼职第一书记;我们帮村里建了一个猪舍,并且给他们包猪包销;桃山村共有12家泥草危房,我们整合青年企业家协会的资源,在市委机关中第一个完成泥草危房改造任务,把他们原来的房都扒了重盖的新房。

  完成危改项目那一天,借着老百姓的乔迁之喜,我们在桃山村举办了一次特殊的主题团日活动,这很有意义。因为我想,共青团不仅是简单的助力脱贫攻坚,我们还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聚焦主业,着力夯实团的组织基础,干到哪儿把组织建到哪儿,干到哪儿把团的干部培养到哪儿。后来我们又在木兰县认领了另一个贫困村:满天村。组织青联委员抢救注册了即将绝迹的珍稀玉米品种“牛尾巴黄”商标,还给他们投了1千万建了一个养牛场,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团支部建起来了,把“冰城青年汇”开在了最基层的村子里,真正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成为广大青年在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身边团组织”。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