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23日讯 以“农头工尾”为抓手,绥化市充分挖掘和发挥寒地黑土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开发“原字号”、坚持从上游向中下游、从低端向中高端方向延伸扩展产品链,使粮食、肉食、乳品、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2户、中小微企业近500户、个体业户3000多户。寒地黑土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十大诚信品牌。
日前,记者走进绥化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刚刚完成改造升级的车间里,国际市场上紧俏的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产品刚刚走下生产线经自动化叉车装入货柜车,这批产品很快将走出国门。据了解,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此前生产的一直是淀粉、味精等低附加值产品,今年通过与江苏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投资10亿元转向生产氨基酸产品后,已将“绥化制造”出口到全世界83个国家,创汇8500万美金,一跃成为了全球排名第六位的氨基酸生产企业。
作为粮食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如何让质优量足的“原字号”资源价值充分实现?绥化市在聚焦升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农区工业化的道路上,脚步紧凑而坚定。五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原字号”优势,充分发挥“寒地黑土”品牌效应,绥化市已初步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蔬菜、亚麻、乳品、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全力提升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绿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千亿级产业,绥化不断谱写出农区工业化发展新篇章。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绥化因地制宜引导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围绕肇东、青冈、明水玉米产业带,绥化引进建设了肇东中粮和成福、青冈龙凤和市本级昊天等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发展玉米加工业。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玉米加工企业已经达到11户,设计能力达到548万吨,实际加工533万吨,加工能力居全省第一位。围绕肇东、安达乳品产业带,绥化引进建设了肇东伊利、安达贝因美、安达伊利、安达华丹等乳品项目。使全市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9户,设计加工鲜奶能力达到90万吨,实际加工46万吨。围绕北林、海伦、绥棱大豆产业带,绥化积极推动了北林金龙、海伦冬雪、庆安恒大等大豆加工项目,使全市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达到12户,设计加工能力81.7万吨。而在望奎、北林、兰西等生猪加工基地,绥化引进肇东宝迪、北林大众雨润、望奎双汇、海伦公准、青冈长林等企业,全市生猪设计屠宰加工能力已达1040万头。
在望奎县龙蛙农业中心监控室,公司董事长翟清斌边紧盯着视频监控画面边告诉记者,诞生在这里的中国驰名商标“龙蛙”牌大米如今已经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产品销售网点1200个,与全国100多个批发商建立合作关系。“我们要让大家知道,黑土地不仅粮食安全,还能管好舌尖上的安全。”
利用“寒地黑土特色物产之乡”优势,绥化通过强化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寒地黑土”区域品牌战略,使一大批优质产品成为“明星”。其中,青冈龙凤“尽美”牌玉米淀粉、农垦龙王“龙王”牌豆粉、肇东成福集团“冰花”牌味精,荣获国家级名牌产品;肇东大庄园“大庄园”牌肉制品、庆安鑫利达“庆鑫”牌大米、庆安“翔盛”牌白酒等16个品牌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此外,青冈小豆包和葵花籽、庆安的高端大米、海伦的富硒杂粮、肇东的小米、安达的乳酪、兰西的亚麻编织品等,都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地域性标志农产品。
在做优做强存量的同时,绥化还在做精做深优质农牧资源增量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改变“初加工”、突破“原字号”,从上游向中下游、从低端向中高端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在肇东中粮生化公司,通过生物工程生产出的燃料酒精、食用酒精、DDGS高蛋白饲料、玉米油、食用级二氧化碳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了玉米加工的再度增值。在绥化金龙油脂公司,从单一生产食用油向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膳食纤维、豆粕等精深方向不断延伸。在肇东伊利乳业公司,从乳粉到配方乳粉、功能乳粉、酸奶、乳饮料、优酸乳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实现了产品线的升级全覆盖。通过创新引领和产业升级,绥化绿色食品和粮食深加工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强化,农产品的“梯度增值”和“吃干榨净”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