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听到基层有这样的声音:党员的处境跟原来不一样了,感觉越来越“累”,每个月除了固定参加“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外,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党员身份变成了“负担”。
一直以来,有的党组织存在党内生活不规范、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一些党员长期处于松散状态,党性意识和宗旨意识弱化,思想和行为缺乏先进性,不能发挥党员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越来越规范,对党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多数党员能够严格按照党组织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加党内生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有的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之前习惯了轻松散漫,在严格规范的党内生活中疲于应付、跟不上“节奏”,仿佛被组织“牵着走”,把过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做党组织分配地工作等最基本的党员义务当成了额外负担,心生抵触情绪,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即,党员身份不再让人感到“舒适”。
党员本身就不是一个“舒适”的身份。参加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党员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立足岗位做先锋模范,党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践行党的宗旨、联系服务群众,更需要党员身心投入……因而,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可能经常或长期处于“无事一身轻”的“舒适状态”。沉溺于舒适区的党员只会使自己停滞不前、消磨斗志,与党员的先进性“脱轨”,沦为“不合格党员”。人都有惰性,克服了惰性才会实现进步。共产党员的“先锋”定位某种意义上就是从克服这种惰性上起步的。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更多党员的“舒适区”将会被打破,问题也将随之暴露出来,有的党员能够自觉走出“舒适区”,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提升;有的党员则沉溺于“舒适区”萎靡不前,党内生活得过且过、蒙混过关,不能发挥党员作用,甚至脱离组织。参加党内生活也是合格党员的一块“试金石”,能不能克服惰性、远离“舒适区”,让自己在党内生活中学习提高、锤炼成材,直接检验了党员是否合格。
远离“舒适区”,是党员应有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党员要提高思想认识,敢于适应和习惯“不舒服”“不自在”的状态,始终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把它作为提升自我、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有效抓手,用心参与、甘于付出、倾情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如果党员一段时间内感觉比较“舒适自在”,就应该及时反思,党员的应尽义务是否履行到位,党员的模范作用是否切实发挥,是否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党组织,是否存在与党员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等等。党员要有“每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用这种自省的方式时常对自己进行检视,使自己真正走出并远离“舒适区”,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发挥应有作用,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山东省蓬莱市委组织部 于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