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省政协委员张岭:将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18-01-24 17:4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庄园 王忠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月24日讯 (记者庄园 王忠岩) 1月2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隆重开幕。会上,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省委驻会副主委张岭以《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治理的建议》为题作大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将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省委驻会副主委张岭。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位于我省的三江平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湿地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战略储备基地。

  建国初期,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约为534万公顷,但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大规模的开发、过度利用现象严重,三江平原现余湿地面积45万公顷左右,仅为当初的8.45%,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毁,对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均形成重大威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湿地力度,强化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湿地退化趋势有所遏制,但要根本扭转湿地退化的趋势,还要认真对待以下问题:

  一是湿地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总量161.9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66.42亿立方米,现在全区每年总用水96.2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为50.2亿立方米,地表水开发率为34.8%,地下水开采率为75.6%。地下水位加权平均估算已下降约60厘米左右,局部地区降落1至3米左右,有些地区下降达8米,形成程度不同的降落漏斗区。受旱田改水田、井灌水稻田大面积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筹考虑等负面效应影响,在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中,水的输入项仍在减少,而水的输出项仍在增大,湿地缺水严重,导致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趋势发展。

  二是湿地资源科学利用问题。目前,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仍较为单一,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农民土地增值观念增强,毁湿开垦现象依旧大量存在,许多地方矛盾非常尖锐。

  三是湿地资源管理问题。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执行的主体、标准也不相同,造成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实际管护不到位的状况。

  四是湿地保护资金投入问题。受财力所限,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办公、管护、科研、监测等设施设备长期缺失,同时,管理队伍不健全,缺少专业人员,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此,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国土资源配置,强化生态红线约束,抓住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的契机,落实湿地管理责任体系。

  二、率先在三江平原地区建立水资源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尽快完成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查,发布综合评价,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系统评估原三江平原灌区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对三江平原水资源时空影响与湿地补水的实际效果。深入开展三江平原地下水、地表水与外江水的联合调度,深度融合好生态用水同农业用水、民生用水的协调配置。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三江连通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水力度。

  四、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用水量与过程进行科学计算与分析。把湿地自然保护区周围至少1-2公里缓冲带规划成湿地友好型农业种植区,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

  五、制定出台《黑龙江省节水条例》和《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省财政补助资金额度,尽快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七、将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目前我国已经被批准的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一处属于高寒淡水沼泽湿地类型,而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正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杨禹

【专题】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两周年特别报道

【专题】位置,增强时代——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

【专题】新时代新龙江新作为——聚焦2018年黑龙江省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