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王春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我感到十分激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镇周三村吉犇牧场创办人刘海玲如是说。

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镇周三村吉犇牧场创办人刘海玲。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有针对性提出了更加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宜居”乡村的要求。刘海玲代表列举了自己所在的齐齐哈尔富裕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富裕县把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聚焦到村民得实惠和集体增实力上,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90个行政村建设布局,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抓住“钱”、“人”两个关键,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统筹涉农资金,配以财政资金,打捆投向示范村,带动乡村两级和村民个体投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牢牢抓住乡、村书记这两支队伍。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按照“面上干净、点上美丽”、“一村一面、各具特色”的原则,重点推进住房、道路、院墙、排水、广场、村部、绿化、亮化等八大项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全县,着眼各村,重点发展奶牛、水稻、旅游三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强村富民、支撑建设。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规范村民行为,打造文明乡风。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刘海玲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回避,亟待解决。概括总结为“四缺少”:
——缺少人才支撑。随着农村外流人员数量剧增,村党组织书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尤为突出,带领集体增收、带领农民致富、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头雁”效应难以形成。
——缺少管护经费。由于乡村两级财力紧张,特别是对村一级,大多数村都是空壳村、负债村,即使借助外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难免由于“囊中羞涩”而减弱管护力度。
——缺少农民参与。实际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是政府在建,农民在看。
——缺少特色活力。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像“摊大饼”一样,没能体现乡村特有的风貌,没有生机和活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海玲代表建议,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建设。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以城乡规划为龙头,逐个制定包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内容的建设规划,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准、有遵循。选好农村带头人。选好有一颗公心、思想解放,有招法、会管理的农村带头人,配齐配强村级班子队伍。加强对管护的保障。支持村集体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在民生保障、环境整治等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旅游产业、文化发展、现代农业等工作通盘考虑,投入资金和倾斜政策,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努力彰显不同特色。着眼于特,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合理定位村庄主体特色,做足特色文章,确保把每个乡村打造成生产殷实、生活舒服、生态优美的特色乡村。此外,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在加强引导下功夫,在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等方面调动更多的农民以利民惠民的形式参与进来;在长期的管护过程中,倡导乡风文明,完善村规民约,鼓励好人好事等向上向善的行动,让农民自觉管护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