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孙晓锐 庄园)《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针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全国政协委员傅刚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差异较大,保护区类型千差万别,《条例》覆盖不了所有类型的保护区。对特殊类型的保护区不但没有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傅刚。
通过调研傅刚发现,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东北黑蜂及其赖以生存的蜜源植物。该保护区担负着向全国提供优良蜂种种王、改善我国养蜂生产种王结构、提高蜂农养蜂收益的任务。是在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保护区。
傅刚说,东北黑蜂是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是最小的家养动物,它的保护、繁衍、发展必须在人为参与下才能进行。而且,东北黑蜂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各建制乡、镇、村屯以及农林场的场部等人类居住的地方,而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需要生活生产和经济建设。该保护区覆盖饶河县全境,饶河县全境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沿县界向外延伸20千米为保护带。饶河县境内人口15万,耕地300万亩。由于蜂种保护的特殊性,为防治东北黑蜂与异种蜂群杂交,保护区的区界划分是“空中保护界线”,没有土地权属之争,亦不影响区内人类生活、生产。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亦不影响蜂种的保护。
多年的保护实践证明,东北黑蜂的保护与发展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区内东北黑蜂种群由建区前的8000余群,已发展到现在的4.8万群。目前的《条例》规定: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而东北黑蜂保护区的核心区必须有人类活动,这是全国蜂业专家的共识,也是东北黑蜂这一家养动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如果按照《条例》进行保护和管理,东北黑蜂将无法繁衍和保护,当地人们亦无法生活和生产,也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傅刚说,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我国保护区法规,使《条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傅刚建议,请有关部门对具有特殊性的保护区增加相关条款,允许必要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具有特殊性的保护区(如饶河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的同时,兼顾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破坏和影响所保护的物种生存的前提下,允许开展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