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引领村民找到脱贫致富最优解
2018-08-02 10:56:24 来源:东北网-齐齐哈尔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省委组织部驻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工作队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抓手,科学确定“3+1”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团结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小院种蔬菜“四两拨千斤”

  在村民王清英家的大棚里,豆角的藤蔓已经爬起了一人多高,黄瓜开出了淡淡的黄花,西红柿缀满了支架,满眼的绿色传递着丰收的气息。“你看大棚蔬菜长势多好,现在已经卖过一茬,有了4000多元的收入,村民从小院大棚里掏到了第一桶金。”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绪新兴奋地说。

  产业不强不牢固,难以做到真脱贫,但是如果产业项目找不准,极易导致贫困户脱贫又返贫。为了做到产业项目“方向准、立得住、拉动强”,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驻村伊始,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大调研,为发展产业项目摸清底数。工作队员于海峰分析说,团结村百姓多年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和经验,同时距离县城只有6公里,地缘优势明显,进县城卖菜十分便利。这些年蔬菜产业发展慢,主要是因为配套设施没跟上,缺少科技支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销售渠道不畅。

  通过入户走访,分析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和困难,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心里有了底,因地制宜为团结村量身订制了“3+1”产业发展模式,即小院蔬菜种植基地、小院经济示范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加上千米冷库项目。在拜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67个蔬菜大棚在农家院里拔地而起,茄子、豆角、辣椒等餐桌上的家常菜和秋葵、香蕉角瓜、贝贝南瓜等“稀罕菜”,大棚里都能看得到,一些村民的境况也因蔬菜大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贫困户王景和与老伴都70多岁了,在自家小院大棚摆弄蔬菜,不用出门下地,正适合老两口。过去老两口全年收入,只有五千多块钱,全部来源于18亩土地流转费。“两茬菠菜上市,我家就收入1200多块钱,下茬婆婆丁肯定又是‘一炮’好钱。”在王景和看来,今年收入过万没啥问题。

  小院蔬菜经济的实战“成绩单”,让贫困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小院蔬菜发出的“千钧之力”。通过在周边城市推广小院菜包年定单、在微商电商上零售、开展“我在团结有块地,我的小院您作主”菜园认领活动,团结村小院蔬菜吸引来包年订单200多份,菜园认领订单30多份,零售订单也不断增加。

  发展小院蔬菜产业带来的真金白银,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村委会主任石强对于发展小院经济充满了坚定信心和满心期盼。“现在团结村的绿色小院蔬菜已经摆上了周边大城市的餐桌,走进了省委大院,相信今后我们小院经济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3+1”产业项目整体实施后,不仅让团结村拓宽了增收渠道,找到了富民产业,更让团结村253名贫困人口有了脱贫产业带动,每人每年增收都能达到千元以上。

  打造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小院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生机盎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小院蔬菜种得好,保持“土生样、本真味、天然香”的农家蔬菜本色,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打出一套“组合拳”:建设小院大棚,配备小井和滴灌设施,解决菜园日常种植管理问题;建立绿色庭院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监管、轮茬种植、签订订单,解决小院菜品质和销售问题;邀请省内蔬菜专家入村开展培训讲座,建立答疑微信群有问必答,聘请拜泉县农技推广站技术员长期驻村,解决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问题。有蔬菜合作社牵头,带领蔬菜种植户规模种植、对接市场、提升效益,再加上一系列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村民种植绿色小院菜心里越来越有底,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产品种得好,要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产品种得好仅仅是迈出产业链发展的第一步,必须实现品牌化,叫响市场,依靠活力四射的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产业。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申请注册“美丽团结”商标,打造团结村绿色有机蔬菜品牌,通过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广泛宣传,培育品牌知名度,走品牌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团结村绿色有机小院菜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别看村民一家一户房前屋后的小院平均只有6分地左右,却可以把蔬菜产业做大,‘3+1’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挑起了产业发展的大梁。”团结村老支书张文义感慨地说,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往绿色有机上调,往高端高效上调,这是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村调结构转方式确定的主导方向,现在看来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打造产业链、创设品牌、提升品质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团结村引入拜泉瓜先生贸易公司,提供金丝南瓜、贝贝南瓜等新奇特品种的种苗和订单,扶持农户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实现增收。而“瓜先生”的强项在于自己品牌的市场知名度高,村民种出的南瓜根本不愁卖,统一种苗又保证了南瓜品质。团结村生产的南瓜一路南下,源源不断销往江苏、浙江、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一车车远销的南瓜为团结村换回了一沓沓钞票。

  真脱贫找到致富最优解

  在上升乡团结村食用菌园区,党员贫困户王秀霞半蹲在菌棚内,与其他人一道快速从菌棒上摘下长成的香菇。王秀霞手中的香菇将根据品相,分成不同等级,销往各地市场。其中的一级品由福建叶氏集团订单收购,出口到泰国、韩国和加拿大,换回大把外汇。忙碌一天下来,王秀霞有了80元钱的收入。“长年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挣上一两万块钱不成问题。儿子在广东打工每年还有万八块钱收入,我们家脱贫那是早晚的事儿。”对于能否顺利脱贫,王秀霞不再担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村民受益,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2017年10月,团结村引入了鑫鑫菌业有限公司,建成了食用菌产业园区,共投放大棚300栋,其中香菇大棚250栋、黑木耳大棚50栋,年效益550万元左右。产业园区的落地带来了立竿见影效应,当年通过折股量化分红方式,带动团结村111户贫困户、185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食用菌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惠及贫困户,也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就地转移。现在,每天团结村都有80多人在园区务工。正在晾晒区照看木耳的村民李春芳由衷地说:“园区给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孩子再也不用想爹想妈了,老人也有人照看了,地里的活也不耽误了。”

  这几天,王绪新心中正在谋划怎样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他说:接下来驻村工作队还有一件“大事”要干,就是在团结村再建300栋大棚,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园区,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贴心服务,把致富龙头企业鑫鑫菌业彻底留在团结村,打牢产业脱贫的根基。

  在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手上,一个个产业项目从规划蓝图逐渐落地,为贫困村民增加了脱贫致富的砝码。小院蔬菜种植基地、小院经济示范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千米冷库和光伏发电、翻转犁、秸秆压块等产业项目全部落成投产后,村集体每年将增收100万元以上。这两天随着光伏发电厂开工建设,让村支书张文义乐得合不拢嘴,过去团结村一个像样产业都没有,去年以来是一个接一个的建,现在连“晒太阳”都能挣钱,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

  在团结村的一处空地前,村里的“工业园区”雏形初现。王绪新手指着一块抹得十分平整的水泥地基介绍说,这里就是千米冷库项目所在地,建成后夏天冷储蔬菜和食用菌,冬天提温储菌棒,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老百姓也是翘首以盼,有了这个项目,我们的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就有了配套保障,发展后劲也会越来越足。

  当下,“农户小院+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团结村民走上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最优解。团结村从脱贫攻坚战中出发,不断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发展,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劲头,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铿锵前进!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