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9月12日讯 1978年出生的周忠海,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龄。他曾经是一名国企的科研人员,30岁出头时他成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如今40岁的他,已成为哈一机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军者,成立了哈尔滨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驻省央企第一家军民融合混改企业。今年前8个月,周忠海率领团队凭借着“蟒式地形车”已斩获亿元大单。
研发突破救援软肋
周忠海大学毕业就进入哈一机,做事认真的周忠海,一直兢兢业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在紧急援救中,工程装备的短板暴露出来——大地震后道路破损严重,救援车无法疾行到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只能用飞机调运人员和物资,增大了救援难度。这一救援领域的空白让哈一机人看到了抢险救灾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身为军工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当年,哈一机从30个分厂中抽调了8名业务骨干投入到“全地形车”的研发当中,成立了民品研究所,周忠海就是其中一员。
全地形车,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林海雪原、沼泽荒漠中如履平地。这一研发任务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支持,确定为中国国际合作项目。当时世界上有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款车型,经过考察,哈一机引入了俄罗斯的样车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经过两年时间,哈一机将只有10吨载重量的样车改进为2吨、3吨、5吨、10吨、 30吨等系列车型,并且采用了高强度钢等新型材料,车体更结实,重量更轻便。又在车上安装了现代的仪表和可视系统,使得哈一机的产品获得了22项国家专利,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更集聚俄意两国产品的优点,一跃成为世界最全型最先进的多用运输装备。
商海搏击背水一战
周忠海介绍说,全地形车的外形酷似装甲车,分为两列,由于其各种地形穿梭自如的特性,被命名为“蟒式全地形双节履带车”。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蟒式地形车经历了多次模块化改造,形成了森林防火消防车、天然通道抢险车、后勤保障车等产品。此时的周忠海已经看到了民用市场的大好前景,期待着“蟒式地形车”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2015年,哈一机打算以“蟒式地形车”研发团队为主,试水混改,这一动议获得了省里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决资金难题,我省将省市的投资平台引入团队的组建中,哈一机也引来了上海玖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关注。我省与哈一机所在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要将管理层持股,将管理、研发与效益捆绑为一体。
在研发“蟒式地形车”期间,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周忠海就已经升职为民品研究所的副所长。“我们当时已经确定要1.09亿元的投资,管理层占股10%,意味着当时仅有13人的团队要拿出1090万元。”回想起那时,周忠海依然面露难色。这13人平均年龄仅为31岁,身为国企职工,当时平均月工资为2680元。虽然在科研上年轻是优势,可是工资低却成了难以跨越的门槛。“虽然我们所有人都看好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但拿出真金白银却遭到了家人的质疑。每个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说服家人投资他们的事业。”周忠海说,为了借钱,团队中的人每位都找遍了周围所有亲朋,最后肩负着家人和朋友的希望上路了。
2016年12月31日,北方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7年6月8日正式挂牌,周忠海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一场背水一战的创业之路就此开始。
在市场需求中找生机
周忠海的公司第一笔订单来自于内蒙古。2017年5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周忠海接到了一线的救援短信,立刻调拨2台“蟒式全地形车”并一行五人前往内蒙古。当周忠海他们抵达火场时,才明白形势之紧急。大火刚起时,采用空投的方式运人运物资,武警和森林灭火队员都是轻装简从。此时风势已大,飞机无法飞进火场,火灾现场又都是原始森林,林木丛生,普通运输车无法行进,正面临火场内物资匮乏、急需救援的险境。火场外,2000名武警官兵和森林灭火员已经待命,大批物资也急需送入火场。二话不说,周忠海和同事们立刻投入战斗。在灾难面前,“蟒式地形车”可以跨越1.5米高的障碍物,直接爬过4米宽的沟壑,爬山涉水,犹如穿越林间的巨蟒,成为火场与外界唯一的运输工具。
在连续奋战10天后,大火终于被扑灭。“蟒式地形车”和周忠海团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林业局的赞誉。内蒙古自治区当即就留下了前来救援的两台“蟒式地形车”,价值1000万元。
这首笔订单为北方防务公司上了一场营销课:一定要告别军工企业“坐等订单”的经营方式,做好事件营销和精准营销,让有需求的客户了解“蟒式地形车”。之后的一年里,周忠海和团队去新疆勘察过果子沟的大雪、体验过沙漠中的干热、感受过广东的潮湿,越是环境艰苦的地方,越有“蟒式地形车”的市场。
2017年,北方防务装备挂牌当年创造了5000万元的销售额。今年截至8月末,已斩获了1.1亿元的订单。一个挂牌仅一年多的公司,就已经在我国灾害救援特种装备领域迅速独霸市场。周忠海和他的创业团队共同脱胎换骨,成为闯荡市场的弄潮儿。未来3~5年,北方防务装备将进军资本市场,谋求上市,将发展的眼光看向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