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30日讯 (记者 侯巍 杨帆 刘楠 付巍) 九月的三江平原,大地“流金淌银”。大农机轰隆隆在一望无垠金色的稻田往来作业,公路上时不时急速驶过大型运粮车辆,处处是喜人的丰收景象。

陆向导和雷沃农机。蒋国红 摄
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黑龙江考察首站来到建三江,与正在农场收获水稻的10名农机驾驶员亲切交谈。
27日,记者来到建三江,见到10名农机驾驶员中的其中两位。交谈中得知,他们不但是技术高超的机车能手,还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地头,农机驾驶员陆向导满怀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见到总书记的情景。

陆向导在万亩大地号上心情不平静。蒋国红 摄
陆向导是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农业工人,种了384亩地。今年他花27万元新买了收割机,第一次开镰。25日下午,他驾驶“谷神”收割机在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收割。据了解,万亩大地号占地面积1.43万亩,平均亩产610公斤。陆向导说,以每车每天收割150亩计算,收割完万亩大地号需要10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干9天半。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在种植户嘴里已不是新鲜词,七星农场已经全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运用现代化耕作手段,一年农耕加起来不足30天。
在金色的收获时节能见到总书记,还和总书记握了手,说了话,这让小陆无比激动。陆向导说:“总书记这么忙还来看我们,和我们心连心,我们要更加努力,一定加油干,为国家种出更多绿色优质的大米!”

全国科技示范户张景会。蒋国红 摄
全国科技示范户张景会的示范田家里,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飘荡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作为10名驾驶员中的一员,张景会向总书记介绍了种植情况。他今年种了340亩稻花香,不仅在稻米的品种上做了调整,增加了富硒稻米,还自产自销,将优质大米销往山东等地,实现了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他家里有4台大型农机,年产水稻180吨,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作为全国科技示范户,张景会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和互联网销售模式,并进行有机水稻种植得到了认可,每年有上万人来观摩学习。
“总书记心系北大荒,关心职工,让我们种地打粮的信心更足了,干劲儿更大了!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为国家种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张景会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