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工大教授王雨三:我与马祖光共事33年
2018-12-04 19:15: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姜姗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2月4日讯(记者 姜姗姗)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大批青年教师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他们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就是这批年轻人,为哈工大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已故著名光电子技术专家马祖光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50年,马祖光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响应党的支援边疆的号召,来到了条件艰苦的哈工大。1970年,马祖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使命感,创建了激光专业,从此为之奋斗了一生。王雨三教授就是那时和马祖光老师走到了一起,共同创建激光专业,至马祖光2003年逝世,共事33年。

  白手起家创建专业

  王雨三教授提到,创建专业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资料,甚至没有一颗螺丝钉。马老师鼓励大家说:“再大的压力,再多的困难,我们也要把激光专业办起来。”马老师首先到省图书馆外文部查阅资料,一坐就是一天。晚上还要花大量时间翻译资料,第二天再给我们讲解。

  “开展工作需要蒸馏水,装蒸馏水的塑料桶我们买不起,马老师就带着我们几个人拉着手推车到哈市香坊区的一个废品收购站买旧的蒸馏水瓶。那天下着雪,路特别滑,在来回的路上,一直是比我们大十多岁的马老师‘驾辕’,我们抢不来。哈尔滨的冬天天寒地冻,可马老师的脸上却淌着汗水,浑身冒着热气,还不时与我们开玩笑。”谈到这时,王雨三教授告诉记者,其实马老师那时就有心脏病,现在想起来,既后怕又后悔。

  马祖光老师还经常带着大家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克服种种困难,参加为期一年多的“喷丝头激光打孔机”研制,到宾县良种场做二氧化碳激光器搞激光育种实验,还为黑龙江省医院研制了“红宝石激光视网膜焊接机”,为丹东手表厂研制了“钟表宝石轴承激光打印机”,为煤矿、水电站等单位研制了激光设备,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坚定了大家办好专业的信心。

  瞄准前沿追求一流

  从1982年开始,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马老师提出:“我们要建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对话的权利。”

  为了这个目标,马老师呕心沥血,执着坚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为动力,率领全专业的人员,又奋斗了20年,使哈工大的激光专业(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在了国内外同领域专业的前列。

  马老师为专业凝练出5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建立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学科,被批准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

  马老师始终不忘“可调谐”这件事,在建立科研方向时,第一个科研方向就是“激光新介质光谱与可调谐激光”。除对钠双原子分子继续研究外,他还对锂双原子分子、硫双原子分子、氧4原子分子、氮4原子分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这个方向的研究成果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和1992年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马老师的突出贡献,1984年他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荣立航天部一等功,并赴北京参加了国庆35周年观礼;1985年9月他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7年10月,他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最后的嘱托

  2003年7月11日晚间,马祖光给王雨三家里通电话,说了两件事和一段话。

  第一件事,请他参加新教学计划制定的讨论会。第二件事,专业教学主任要出国半年,请他代管专业的教学工作,并给他配一名年轻人做助手。两件事王雨三都表示同意。这时马祖光很高兴,接着又和他说了下面一段话:“尽管我们专业发展得很好,但还是一颗刚刚出土的幼苗,要想在世界上立住脚,我们必须规划21世纪30年内专业的长远发展。我是活不到那么长时间了,希望都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要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这样我们才能放心呐!”

  没想到的是,这次通话竟是马祖光院士对专业发展的最后期望和嘱托,竟成为王雨三和马老师的诀别。

  王雨三教授说,2003年7月15日9时,自己和几位教师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电话传来“马老师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的消息。他失去了一位共事33年的良师,失去了一个最可信赖的,最亲密的挚友。

  虽然老一代“八百壮士”多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依然爱国奋斗、建功立业、英姿飒爽,激励引领新一代“八百壮士”茁壮成长、屡创佳绩、英雄辈出。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