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4日讯 春种时,有人帮着点籽;冬天来临,一车黑亮亮的煤块送到了家;房屋翻新,有人帮着抹灰、刷墙;逢年过节,还有米面相送。这一幅幅暖情的画面,填满了孔庆文那颗孤寂的心。
这些暖情画面的背后,伸出援手的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对素不相识的孔庆文进行帮助?
据了解,去年大庆市出台了《关于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关爱救助改革实施方案》,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急难愁”和“愿思盼”,集中力量,开展个性化、常态化、多层次的精准关爱救助,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传递市委、市政府的温暖,使被救助者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由市总工会牵头搭建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关爱救助平台,统筹调配救助资源,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孔庆文是通过残联推荐,上报到平台进行精准关爱救助的一户代表。
孔庆文,红岗区太平山王殿君屯人。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因血友病离去,是奶奶一口汤一口米把他喂大的。年少时,患有血友病的孔庆文不敢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耍、蹦跳,更怕磕碰。成年后,稍干一些体力活儿,关节就会渗血、肿大。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又穷,41岁的他一直没有成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积劳成疾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年迈的奶奶再也撑不住这个家,于一个春夜里去世了。亲人的先后离开,让本就多病的孔庆文一下子崩溃了,他不吃不喝,一个人躺在炕上呆呆地望着空荡荡的老屋,关节又开始渗血,高烧到了40多度。
“救救他吧,不能让他这样就走了。”病房里,孔庆文的亲属们带着哭腔恳求着。
“庆文他姑、他叔,先别急,我们正在想办法。”村主任付国边安慰他们,边帮着喊大夫。
“我们是大庆市彩虹爱心志愿者协会的,这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收下,买些营养品补补身体。”病床前,大庆市彩虹爱心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吴志刚,把800元钱放在了孔庆文的枕边,随后又帮他剥了一根香蕉。
“先把病治好,花多少钱,村里帮你协调,给你兜底。”村主任帮孔庆文盖上被,掖好被角。
事后,吴志刚告诉记者,那天在手术室和病床前,他被村主任那份真诚所打动,更被孔庆文眼里对生命的希望所震撼,应该有“一只手”扶他走完这段看似残缺但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生之路。所以每逢节日,他都会和志愿者们送来洗衣液、毛巾、肥皂等生活日用品,让孔庆文感到仍有一些人在关爱、关注着他。
“孔庆文憨厚老实,有上进心,值得帮助。再说都是一个村的,他又无依无靠,我们不帮谁帮。不光我,以前的村干部也都在大事小情上帮过他。”付国一五一十地向记者说着。
记者还了解到,在孔庆文病重无钱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各级组织积极行动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享受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使他顺利住院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去年8月份,市委市政府对特殊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关爱实施方案下发后,残联积极为孔庆文申请了6000多元的救助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有了市委、市政府伸出的这只援手,孔庆文感到心里踏实多了,在那个家人离去的老屋里,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9年,日历翻到了1月11日这一天,村主任、大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又来到了孔庆文的家。厨房里又多了米、面、油和水果,冷清的小屋也顿时热闹起来。
“屋里冷不?”“病好点了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着。
望着一张张热情的面孔,孔庆文一一作答,告诉大家他现在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人牵挂的日子,让他觉得有奔头。他还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本本,里面详细地记录着帮过他的每一个人、每一笔账——“村委会协调村集体帮忙解决日常生活的电费、吃、穿等困难,垫付医疗费70000元,并积极争取各项大病救助政策;红岗区残联帮忙更换塑钢门窗、安装集成吊顶,解决顶棚灯具、重新修砌院墙;民政局帮忙申请核销医疗费50000元;市残联帮助申请救助6364元;市场监督局定期走访时送来青菜、米、面、油、肉、蛋、月饼、衣物等生活用品,送来过冬取暖燃煤……”
“除了这些帮扶,你的生活来源靠什么?”记者追问。
“村里每年给3000多元的低保。2018年6月份,红岗区市场监管局又给买了6只绵羊,由别人代养,每年能领到3500元。”孔庆文说着,眼里掠过一抹亮色。
接着,孔庆文指了指厨房里的两袋土豆,说是红岗区市场监管局给送来的,又指了指屋外新垒的院墙、屋内新吊的棚顶和粉刷一新的墙体,他笑了,笑得那样阳光、灿烂。
走出孔庆文的家门,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了老屋外墙的一角,拄着单拐的孔庆文向记者挥手告别。他虽然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但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了他更多的“陪伴”,让他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如今,这些爱始终在他身边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