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2018全省脱贫攻坚回眸 摆脱贫困奔向幸福
2019-02-25 07:51: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新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月25日讯 敲开新的一年大门,高兴的是听到一支幸福组曲——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奏响的是“喜悦”;贫困村传出收获的“吉庆”,那节奏是“欢腾”;贫困县脱贫摘帽,唱响的是“乡村振兴”。刚刚走过的2018年,是扶贫干部和广大贫困群众在黑土地上一起脱贫攻坚的追梦进行时,满怀希望,向幸福进发,这是最铿锵的旋律,最美好的憧憬。

  勤劳双手迎来幸福的时光

  1984年出生的刘洪霞,四级肢体残疾,2018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那天,这位来自黑龙江省萝北县太平沟乡石虎沟村的贫困村民,站到了领奖台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在颁奖宣誓时,刘洪霞把“自强奋进、用劳动创造幸福”大声说出来,声音十分洪亮。她的手指被粉料机碾过,大她两岁的丈夫因车祸落下三级肢体残疾,双手不健全。这一切都没有打倒刘洪霞,她说:“好日子要靠双手创造”。去年,她种上了3300棵五味子苗木,养着14头黄牛,主动申请进入脱贫队列。这一年,她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党的温暖,我要成为党的一员。”

  萝北县的刘洪霞想着建一个五味子烘干基地,让村民的五味子卖出更好的价钱;而延寿县的李延喜,则想着带村民一起致富养大鹅。延寿县青川乡新民村村民李延喜,从一个贫困户到成为“感动哈尔滨人物”,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的“向天歌”。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李延喜不等不靠,在最难的日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养鹅年收入10万元,主动申请摘掉贫困帽子。2018年3月,李延喜带头成立了延寿县天歌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6户村民一起养大鹅,当上了“鹅司令”,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黑土地上一批批敢于向贫困挑战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不等、不靠、不要,我想、我愿、我干,刘洪霞、李延喜等立志“我要脱贫”的贫困人群,怀揣着脱贫的信心,用勤劳的双手,扮靓自己的生活。

  正是有了一家一户的努力,才有了全省一个个贫困县的“摘帽”。在2017年5个国贫县、8个省贫县脱贫摘帽的基础上,2018年我省又有10个县申请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12月31日,贫困村累计出列1678个,2018年当年出列873个,剩余未出列100个;全省完成17.2万人口脱贫,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5万人脱贫的任务。

  产业扶贫指出幸福的方向

  2018年新春伊始,克东县蒲峪路镇勇进村贫困户翟玉凤一大早从家里出发到县城学习满绣,她怪自己干农活的手太硬,拿不起绣花针。但她成功了,还越绣越上瘾,用针作画,她一针一线绣出了自家的好日子。如今,这项女红技艺走入贫困户的世界,开创了一种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2018年5月末,当龙江大地的春耕刚刚画上句号,望奎县火箭镇厢红二村的贫困户刘印却已在广东湛江拿到了“丰收款”——2018年年初,他和乡亲们背起行囊,抱团南下种土豆,5个月时间赚了3万多元。“北薯南种”让他采撷了脱贫的果实。

  2019年春节前夕,明水县兴仁镇兴发村村民杨贵义老两口拿到了8075元的月工资。“干到小年才歇年”,这个“笤帚村”的生产车间一年开出120余万元的人工费,一把笤帚为这里的贫困群众扫出一条致富路。

  无数个好日子,是我省农村发展扶贫产业得来的。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成为脱贫攻坚的主线。于是,村里的大棚建起来了,扶贫超市开到了县城里,笨榨油坊出油了……一项项扶贫产业背后,是千万名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

  龙江大地上15万余名扶贫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省市县三级派出驻村工作队4254个,1778个贫困村全覆盖,配齐配强第一书记4302人、驻村干部13030人,选派13万多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尽锐出战。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新颜村工作队,选定具有绿色、循环特点的大球盖菇(赤松茸)特色种植产业项目,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打出了“赫乡田源”的八岔赤松茸品牌。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探索到脱贫的“密钥”,贫穷解锁,呈现出不一样的天地。百义村不大,只有4个村民小组,但却有着光伏发电、生物质燃料厂、养鸡场、酱菜厂、米业公司、粮贸公司等6个扶贫产业,这些扶贫产业为百义村开出了“脱贫良方”。就如村总支书记邵丙顺所言,产业扶贫文章想做好,政策帮扶是关键。

  一户户脱贫户讲述着脱贫故事,一个个出列村展示着特色扶贫产业。通过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贫困乡村涌现出了小南河村辣椒酱、民乐老区村杂粮、呼兰河右岸小米、坤诺富硒大米、乌苏镇马哈鱼等一批知名驻村扶贫品牌。

  2018年,全省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2亿元,同比增长2.5%;省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3亿元,同比增长20.2%。市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8.6亿元,同比增长86.1%。20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52.5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坚强的保障托举幸福的模样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贫困群众的心声。从2014年开始,桦川县东河乡72岁的毛庆文和徐桂芹老两口就开始租房子住,家里为了供两个大学生,卖掉了房子。2018年,两位老人住进了村里的“幸福大院”。“现在我们住上了有室内卫生间的暖屋子,这是党的扶贫政策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啊。”

  “我想有人帮,在我最需要的时候。”贫困群众的期盼。2018年,一辆“健康快车”驶到百姓身边,全腹超声检查、胸部DR扫描、妇科检查等都可以在“健康快车”上解决。如今,“健康快车”走过富裕县的所有贫困村庄。

  每个乡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这是基础医疗保障的缩影。我省在全面落实“三重保障线”的基础上,各地探索建立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基金等多重保障手段,确保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即时结算,扎实推进控辍保学和教育资助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2018年,我省饮水安全和危房改造两年任务全面收官,投入资金33.48亿元,808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饮水安全,478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

  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7大方面40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省直相关部门围绕推动“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举措落实新出台各类政策文件29项,进一步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政策体系。

  消除贫困,民心所依。2019年,我省要实现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剩余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筑梦黑土地,每一个人都是追梦人。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吃上安全水,走上致富路。一间间暖屋子,一盏盏新路灯,一处处宽敞的广场……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这便是乡村里最幸福的模样。

责任编辑:姜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