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产粮第一大省春耕新图景
2019-03-24 10:57:2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建 杨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全国领先

  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农民“找市场”的意识越来越强,以销定产抓春耕,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新选择

  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由原来的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甚至纯粹的经营型转变

  万物复苏的春天,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到处是春耕备耕的热闹景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黑土地上,描摹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春耕新图景: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卫星定位的大马力农机,从上“大肥”注重增产量到“三减”追求绿色品质,从坐等国库收粮到主动找市场,从单一种植到产加销实现三产融合,黑龙江春耕的这四大变化,凸显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成效,“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了。

  从“镐锄镰犁”到卫星定位大农机

  在黑龙江省虎林市金健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院落里,合作社理事长李文胜正在检修大型农机。一些农机仅轮胎就比一个成年人还高。

  登上一台拖拉机,驾驶室内各种按钮、拉杆让人眼花缭乱。李文胜一边演示卫星定位功能,一边介绍:“这个屏幕可以显示拖拉机的具体位置,比如我们要求播种间隔18厘米,那前后绝对差不了。”

  采访中,李文胜还夸起合作社近年购进的一台自动喷洒农药无人机。“以前打药得雇四五个人,现在一个人在地头拿手柄控制就行,没药了无人机还能自动返航。”

  在逊克县丰禾现代农机合作社的院落里,停放着2台安装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合作社理事长侯宝柱说,这些大型农机集合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播种机械科技,能够一次性完成播种、覆土等作业,播行笔直、覆土均匀,每小时播种面积达60亩,还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作业。

  科技的力量正改变传统的备春耕方式。过去水稻催芽,农民都是在自家屋内用塑料布、棉被捂住种子,费心劳神,且出苗慢、出苗率低。而在鸡西市鸡东县金达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李永男领着记者参观其水稻智能程控催芽车间:“每个箱体内有多个感温探头,探头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上。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就能控制箱体温度,实现恒温。”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机械化、科技化要产能。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全国领先。

  从“大肥”重产量到“三减”追品质

  春寒料峭,但黑河市嫩江县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在该合作社的一个地块里,一辆施肥机正在增施有机肥,不远处沤制的农家肥堆成了小山。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彬拿出一本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档案给记者看。减化肥量、施有机肥量、用的什么农药……每项都记得清清楚楚。

  “乡里的农技推广干部不定期来检查这份档案。”田凤彬说,合作社种的小麦、大豆上农家肥,减少了化肥量,在农药使用上也完全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绝不超标。

  在黑河市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在检修大型喷药机。“和以前喷药技术不同,现在采用的是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技术,喷液量、除草剂药量实现了两降低。”吴德显说,合作社的6万亩地,实现了绿色标准种植,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减少200多斤。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黑龙江省正大力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今年该省将开展有机肥提质增效试点示范,全省有机肥施用量将达到1800万吨;完善病虫害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使全省绿色防控措施覆盖率达到45%以上;实施地膜、农药废弃包装物等回收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将达50%。黑龙江省在去年“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3500万亩基础上,今年再增加500万亩。

  从坐等国库收到主动找市场

  农民的市场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盯产量,坐等国库收购,现在盯市场。春耕生产前签订单,根据订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成为不少农民的新选择。

  “以前种地,我们种啥人家吃啥;现在种地,人家爱吃啥我们种啥。”庆安县久胜镇久阳村村委会主任孙广说,以前种“大路货”,不愁卖,有国家粮库收购。现在不同了,市场倒逼他们种有需求的品种。

  不久前,孙广带领村民和黑龙江东禾农业集团签订水稻收购协议。

  “有了收购协议,这下备春耕,我们也放心了。”村民李武说,按照企业要求,购买了稻花香、“龙稻18”等优质水稻品种。去年李武种了150亩水稻,亩产达1000斤,销售价每斤1.8元,比当地市场价每斤高出1毛多。今年,李武准备把规模扩大到300亩。

  近两年,国家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越来越多的农民直接面向市场。“以前我们只知道种地,哪想过营销的事?”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说,通过与企业合作,现在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成了“网红”产品。在一家电商平台上,月销售量显示为近16000份。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局了解到,截至2月末,黑龙江省水稻市场化收购达5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政策性收购。黑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立华、庆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合江等基层干部表示,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农民“找市场”的意识越来越强,以销定产抓春耕,成为越来越多东北农民的新选择。

  从单一种植到产加销三产融合

  忙备春耕的同时,也在忙加工。在嫩江县宝全种植专业合作社院落里,面粉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每年我们都会种小麦,以前卖原粮,价格不稳定。去年建了面粉加工厂,不仅将自己产的小麦加工成面粉,还为6个合作社提供代加工。”合作社理事长常宝全说,所产的“龙麦香”牌高筋面粉销往大连,受到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以往只考虑种和收的农民,如今越来越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富锦市锦山镇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同军介绍,近年来,合作社按照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变种植型合作社为综合型经济体。

  目前,该合作社利用自产糯米生产糯米酒,利用自产优质高油大豆加工笨榨非转基因大豆油,利用大棚二次利用种植的黑豆生产笨榨黑豆油,同时开发了30多种产品以及精致小米、精品杂粮、精品小麦粉、干土豆片、干豆角丝等系列农副产品。

  3月7日,黑龙江省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在检修大型喷药机。

  “以前我们只管闷头种地,现在也开始出去跑市场。”秦同军介绍,仅去年,他就参加各级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0余次,足迹到了北京、哈尔滨、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去年销售精品包装鸭稻香米4.7万余盒,销售额达285.2万元,实现净利润118.8万元。

  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当前,黑龙江省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在逐步提升,正由原来的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甚至纯粹的经营型转变,农业也正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