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爱心妈妈”刘海荣
2019-07-17 15:48:11 来源:东北网-佳木斯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没见到刘海荣的时候,就听到很多人说她是个富有爱心的人,勤劳、善良、友爱、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她身上都能找到。见到刘海荣的时候,这些词汇在与她接触中一一展现了出来。

  在孤残特殊儿童中心,刘海荣正在教孩子们认字。她一边耐心地读,一边在纸上写,孩子们也像刘海荣一样边读边写,反复几次便记住了。看着孩子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刘海荣的脸上始终挂着欣慰的笑容,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1972年,刘海荣成为依兰县林业大顶子山林场的一名小学教师。那时她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有三个子女需要养育,还得照顾双方的老人,但看到自己的学生刘玉荣家庭生活较困难,刘海荣就把她接到家中吃住,还从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钱给她买衣服和鞋子,悉心照料她的生活,直到这个孩子小学毕业。

  2003年6月,刘海荣认识了一个叫张雪明的12岁流浪男孩。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打工、无暇管教,孩子养成了抽烟、偷东西等许多不好的习惯,刘海荣决定收留他,帮助他改掉坏习惯。一开始着实令人头疼,尤其是刚到刘海荣家时,张雪明经常偷邻居的东西,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物件,但却给左邻右舍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大家对她收留这个孩子十分不理解,家人也对这件事不支持。

  “我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要是我不留,把他推向了社会,他就会被坏人利用或者去学坏。如果是因为我没有帮助他而让他犯罪,我会后悔一辈子。”刘海荣说。

  这一帮,就是整整三个春夏秋冬,刘海荣的心全都扑在了张雪明身上,用真情真心,融化了这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内心的坚冰。三年后,张雪明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改掉了小偷小摸等坏毛病,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行为规范的少年。

  与张雪明的偶然接触,使刘海荣产生了要办一个专门收养孤残特殊儿童中心的念头。她想,孩子是人生的起点,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过上好日子,受到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从这时开始,连刘海荣自己也不曾想过,她已踏上了收养孤残儿童的漫漫旅程当中。

  2007年,刘海荣收留了一个父母都患有智障的小男孩,教他学习,教他做人礼节,如今这个孩子23岁了,凭着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谋到了一份职业;2014年,刘海荣收留了一名12岁的女孩,一点点教给她文化知识和礼仪,因为孩子好动,善于爬高,最终把她送到了黑龙江杂技学校发挥特长;2016年,刘海荣收养了一个14岁的男孩,由于孩子智力缺陷没上过学,还有暴力倾向,刘海荣对他悉心照顾,教孩子说话,教他如何与人相处,孩子现在已经可以与人沟通,还会帮着打扫房间……在刘海荣做慈善事业20多年的时间里,帮扶留守儿童、抚育孤儿、收养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40多名,她倾注了所有心血,尽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没有豪言壮语,不为逐名追利,这就是刘海荣20多年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双重困难,坚持演绎新时代党员本色的真情道白,她用行动演绎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位伟大母亲的爱与责任。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