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12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海伦市委办原主任谭海学,退休后一直研究海伦发展史。近日,他在接受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采访组采访时自豪地说:“海伦农业70年来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曾经有一年从国务院拿回5张奖状、全国6亿人口平均每人吃一斤海伦粮的辉煌历史,我认为海伦农业70年发展很不平凡!”

谭海学拿出了一张张打印表格,上面清晰地记录了海伦从1949年至今农业数字。显然,他为这次采访做了充分准备。
在这份表格上可见,早在1949年,海伦粮食总产达到5亿斤,粮食单产很低,是161斤,小麦一亩就几十斤有时候连种子都不够收回来,大豆也不足百斤,只有玉米能超过100斤,徘徊在200斤左右;到了1978年海伦粮食总产超过10亿斤了,单产达到了317斤。海伦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59年,交了5亿9000万斤粮食,当时全国6亿人口平均每人吃一斤海伦粮。
有一件事对海伦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在1978年,海伦被国家命名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中科院组织300名农业、农技,农机专家来到海伦工作。“这些人非常敬业,有的人常年在海伦,连续工作10年,”谭海学说,“农业发展第一步就是农业机械化,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从农业机械化起步的,以拖拉机为主配套的农具翻地深松,起垄收割,中耕收获,一应俱全。”


海伦农业发展,除了农技和农机等普遍应用外,与深得国家惠农好政策之利。2004年,国家对农民免征粮食并实行直补政策。从此,农民种地不但不要钱,而且还有补贴。谭海学提供的数字显示:2003年海伦上缴农业税是8744万元。2004年海伦直补款是344.7万元。一缴一补,相差近9000万元。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及国家政策利好,海伦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从谭海学提供的统计表上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不断翻倍,到了2017年,海伦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198元。
农民富裕了,吃住行也随之发生改变。海伦农村房子从1995年就完成了砖瓦化。到2005年的时候,一些农村就有了二层小楼。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陆续实施,农村屯屯通柏油路,眼下人们出行基本都是摩托车和小轿车。
海伦70年农业的发展史,正是龙江大地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