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
2019-09-23 16:54:32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春颖 安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23日讯 (记者王春颖 安泽) 23日上午,黑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6场——伊春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伊春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三个“之最”。第一个是开发建设“最早”。194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林业三师7000多名官兵挺进小兴安岭,拉开了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序幕。第二个是森林面积“最大”。伊春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坐落着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第三个是生态环境“最好”。伊春森林覆被率高达84.7%,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以上。据《伊春气象指数绿皮书》分析,近三年伊春年均空气质量指数46.6,空气质量优;平均年内优良日数占比97%。所以,伊春一直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开发建设者接续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业发展轨迹。“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从“多砍树”到“多栽树”的一生,就是伊春林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经过不懈的奋斗,伊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2年至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6亿元增加到274.2亿元,增长172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2万元增加到19.4亿元,增长8826倍。1985年至2018年,市本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50元增加到25191元,增长3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0元增加到15017元,增长46倍。

  70年来,伊春市实现了从“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历史转变。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两个林产工业项目布局在伊春。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2018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达到3.48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全省之首。

  70年来,伊春市实现了从“独木支撑”向多元发展的重大转型。开发建设时期,伊春林区“一木独大”,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之路。2005年,伊春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面停伐后,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到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7.9︰21.6︰40.5,林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1%。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森林康养、健康养老、会展赛事、电商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70年来,伊春市实现了从落后闭塞地区向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开发建设初期,受“先生产、后生活”影响,伊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今天,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场、高速以及一批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建成,加快筹建高铁,构建了立体化交通网。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7874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9.7倍。“三供三治”全面提速,地下管网提档升级,林都体育场、汇源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落成投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伊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对标“六个强省”,确立了“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伊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向一切破坏生态、影响负氧离子含量的行为说“不”,自然保护区内6宗采矿权、7宗探矿权全部退出,全面停止办理林业多种经营用地和红松种子林经营手续,依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景区违建清理,恢复林地170.7公顷,关闭4个狩猎场,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加快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围绕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产业。2018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木业加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6%。伊春市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打造了精品民宿、汽车营地、旅游观光小火车等14个重点旅游项目,推出小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2018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

  不断增强林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共财政民生领域支出比例由2015年的75%提高到85%。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市593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4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48%。完成了7万多名林业富余职工转岗安置,集体知青工接续养老保险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