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曲淑琏,今年86岁,1951年参加工作。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出的第一批法官,当时,我们工作环境很简陋,在一个老旧的平房,办案材料都需要手写。
我叫李艳梅,今年是我在法院工作的第19个年头,这19年中,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些卷宗,每天翻阅大量的卷宗就是每一位法官的工作日常。
在新、老两位法官身上,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法院办公环境的改善。从前办公设备普遍落后,每位法官每天都要手写大量笔录,不少法官的手上都磨出了茧子,如今办公设备早已实现电子化。
不仅是办公环境,法官办案类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曲淑琏:当时办案最多的就是离婚案件,据我当时观察,民事案件中,离婚能占一半以上。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诞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很多女性通过离婚获得了婚姻自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类案件又成为了法官集中办理的案件类型。
李艳梅:我们庭审理的案件,主要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还有执行异议之诉。这两大类案由就占了我们受案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标的额比较大。
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离不开法治保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批重要法律相继颁布实施。曲淑琏就经历了只有相关条例到有法可依的过程。
走进新时代,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法律同时代一起发展。
李艳梅:针对纠纷,我们会选择最恰当的法律规定去适用,把法律规定引用到判决中,当事人能看明白,看的更清晰,也更容易接受法院判决。
法治服务迭代升级。现在,当您走进法院,先看到的就是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自助立案、自助查询等设备一应俱全。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不断提升的不仅仅是设备设施,更多的还是人们的法律意识。
曲淑琏:原来有些老百姓总觉得打官司多难看啊,特别是一些家庭矛盾,就觉得家丑不可外扬。
李艳梅:过去,签个协议、打个欠条、写个合同,对老百姓来说,是感觉很遥远的事,但是现在都比较普遍了。办事、碰到问题,大家都会想到,我得先写个合同,希望法律能给他保护。
从以前群众存在的厌讼思想,到如今懂得运用法律维护权利,法律意识的种子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曲淑琏和李艳梅正是这一法治建设成果的见证人,在两位新老法官身上折射出的,其实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进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