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供热首日,牡丹江市部分小区未供热
2019-10-16 09:27:17 来源:牡丹江新闻网-牡丹江晨报  作者:艾俊良 李俊飞 孙鲁宁

  东北网10月16日讯“我家暖气现在冰凉”、“我家屋里温度只有零上16℃”……10月15日供热首日,从早晨不到8点开始,晨报编辑部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居民打电话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家里没有供暖。有80%住户反映佳日热电有限公司没有供热,其余住户反映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第二发电厂没有供热。

多数居民反映

   “佳日”未供暖

  “我们在这里住五年了,从来没有按日子给供气的时候!”家住颐景山水小区的王女士讲,他们小区由“佳日”供热,每年供热期,都让他们心里很不舒畅,没有一年供气顺当的时候,居民的供热费是一天不少交,可供热公司供气却很不“给力”,年年供热初期都得来上这么一段“小插曲”。仅颐景山水小区,记者就接到三位居民反映供热不热。另外,像向阳小区、新荣小区、吉祥花园小区、北山名苑小区、大树花园小区、圣林小区等等都是由“佳日”供热,居民都反映家里仍然没有供热。今年92岁的张先生家住桥北的农垦干休所,他说,在干休所里居住的,多是年岁已高的离退休老人。本来人老了就怕冷,可是到了供热期不给热,可把他们冻坏了。邻居有个98岁的老人,天天在屋里盖着棉被不敢下地活动,还是希望“佳日”能够赶紧供热,让家里暖和起来。

  除了反映“佳日”未供热以外,光华小区、民大小区、天悦华城小区、春晖园西苑小区、中山悦居小区的居民则反映他们小区是由“二发电”供热,供热首日,家里也并没有供热。

“二发电”供热电话占线

   “佳日”电话“无法接通”

  记者统计,仅一上午时间,记者接听了62位读者的热线电话,反映内容全部是供热问题,其中所涉及的未供热小区40多个,多数小区是由佳日热电有限公司供热。那么,已到供暖期,我市仍有部分小区未供热,到底是什么原因?记者分别多次与“二发电”和“佳日”联系,但是“二发电”的热线电话一直处于占线状态,而“佳日”的热线电话已经“无法接通”。

对此,记者与市供热燃气办联系。据安科长介绍,针对市区部分小区供热首日未供热的情况,他们已经与“佳日”取得了联系,其原因是“佳日”供热的主管线突然出现问题,供热首日早晨,主管线漏水,影响面非常大,涉及小区也较多,目前正在抢修,应该在当天中午抢修完毕,然后陆续给水供热。“二发电”是分段供热,有些地方可能没有延伸,需要一段段往里进,有的管线推进的较慢。安科长表示,他们将进一步进行监督和督促,让供热单位尽快全面供热。

  -记者手记

  因为供热,记者又挨骂了!

  承诺挺响亮,一到真章就掉链子!

  供热第一天,部分热企又开始“旧事重演”了!

  今年,由于寒流的侵袭,我市在供暖期到来之前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为了确保大家不受冻,市政府要求各大供热企业提前供暖。可面对主管部门的明令要求,各大热企的实际动作却大为不同。

  其实,对于有的热企来说,虽然还未到规定的供暖时间,但他们的“发条”早已上满,提前几天供暖已经是常态。这些热企每年提前进行热循环就是要在供暖期前,查找出来管网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在正式供暖期前把问题全部解决。

  可对于有的热企来说,这些要求却成了耳旁风。面对主管部门和记者询问时,负责人明明已经保证过将提前开栓供热,但背地里却纹丝不动,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供热。

  10月15日一大早,本报编辑部的各部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但记者们都习以为常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供热的第一天,热线里肯定都是反映自家暖气不热的问题。果不其然,从早上7点开始,本报不光热线响个不停,连记者们的手机里也充斥着各路亲朋好友的质询讯息,毫无例外和去年一样——大部分的市民都是询问“为啥‘佳日’不供热?”还有的就是质问记者,“你们不是报道要提前供热吗?为啥供暖期到了,热还没供上?”

  有位同事跟我说,她家就是“佳日”负责供热,凌晨12点,她特意去摸了下家里的暖气,冰冰凉的暖气既冰手更寒心,可她却觉得这是“佳日”的“常规动作”。引用她的话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提前供热,能拖一天是一天。”

  明明已经承诺提前开栓了,为啥都到规定日期还不供热呢?对于百姓们反映的这些问题,记者马上与“佳日”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联系,可得到的答案却是:“管网出现故障,维修需要时间,请耐心等待。”

  为什么不在正式供暖期前检查管网?为什么明明已经承诺提前供热却言而无信?为什么年年出现问题的都是“佳日”?这三个问题是今天热线里提到最多的。

  其实,我们记者也有同样的疑问,为啥出问题最多的总是“佳日”!每到供暖期,面对主管部门的各种惠民之举,我们满心欢喜,面对个别热企的满满承诺,我们只能记录,面对百姓家里冷冰冰的事实,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市民的不解和谩骂,记者也只能默默承受。记者不想失信于读者,对于记者来说,报道出现“偏差”是对职业的一种“侮辱”。因为这事儿说大关系着报纸的公信力,说小也是记者自己的脸面。

  唉……我们是报道供热的记者:我们真的太“难”了!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