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身残志坚·脱贫光荣】李凤梅:举起人生每一秒 只为让国旗升起
2019-12-09 14:06: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2月9日讯(记者 杨帆) 先后14次参加了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世界锦标赛,打破1次世界记录、1次亚洲记录,6次荣获冠军,4次荣获亚军和季军……她是牡丹江市残疾人运动员、国家残疾人举重队主力队员李凤梅。无数荣誉在身,她依然每天苦练不辍,不断挑战着生理极限,只为站在领奖台上看五星红旗升起,她还帮助更多残疾人运动员逐梦举重事业。

  结缘举重事业

  1974年,李凤梅出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新立村农民家庭,先天性下肢残疾。她性格倔强坚强,为了学会走路、学会骑自行车,没少摔跟头。为了能够自食其力,她去县城学美发,要强的她,拄着拐反复练习美发技术,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

牡丹江残疾人运动员李凤梅。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凤梅接触到举重运动,从此,她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1999年,由县残联推荐,李凤梅被牡丹江市残联选拔为举重运动员。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从未摸过杠铃的她,在教练的指导下,虚心学习,刻苦训练,在当年第四届全省残运会上,打破一项省纪录,获得两项个人冠军。也就是在这次运动会上,一位教练的话让她受益终生。教练说:“举重是一项运动,更是一份事业,它考验人的耐力和坚韧,咱们国家运动员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这项运动在国际上比较薄弱,因此受到外国一些人的歧视。你的身体条件不错,千万不要耽搁了,要抓紧练,要把这个当成一份事业。”教练的话,让李凤梅心中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她对举重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暗下决心,无论吃多少苦,也要坚守这份事业。

  回到家乡,李凤梅开始苦练举重。村里没有训练场地,丈夫把自家的一间屋子作为训练室,没有器械就自己造,用木板、木凳、砖等搭建举重床,用废旧矿车轱辘、拖拉机的铁盘等改装成了杠铃、杠铃片等器械,器械简而训练精,丈夫就是她的陪练。训练苦,刚参加举重训练时,两臂肌肉没有力量,也不会运用臂力,教练为她量身制定的训练计划,她都按时完成,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汗水总是伴随着训练的时时刻刻。这时候周围有人开始嘲笑她,但是,李凤梅就像没听到一样,更加坚定了训练的决心,她要用实力证明自己。残疾人举重被称为力举或卧推,由于练习举重的运动员大多是腿部残疾,靠双臂的力量推杠铃,就要增加运动员的胸肌和三头肌的力量。与健全人相比,李凤梅练习时所承受的局限要更多,也就更需要用心,更需要坚持。2003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中,李凤梅获得女子82.5公斤级举重冠军并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同年,入选国家队。

  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2007年6月,在备战云南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训练中,李凤梅不幸受伤,因为养伤不能训练,她十分苦闷。举重八年,训练就是生活,比赛就是工作,夺冠就是目标,为家乡争光就是她的荣耀。2010年3月,备战广州首届亚残会,在训练中,她比以往更加勤奋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她荣获全国残疾人锦标赛冠军,2010年12月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她力克群雄,夺得82.5以上公斤级冠军。作为国家队主力队员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她的神圣使命。从第一次参加训练到现在,李凤梅十七年高强度的训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人问她:你都获得了那么多次冠军了,已经功成名就了,何必非要跟自己较真呢?她笑而不语,在她的心目中,事业是有高度的,梦想是有标准的。在她的心目中,事业的高度就在于,她要把国旗挂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她要在那里,亲口唱响国歌。在李凤梅家乡东宁县的黑龙江省残疾人运动员举重训练基地,李凤梅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对家乡残疾运动员的培训工作,每次回到家乡,她都吃住在基地里,争分夺秒地帮助残疾运动员抓好训练。在她的帮助下,韩淼雨、郭晓红两名队员成绩提高很快,在全运会、亚残运会中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李凤梅的目标是能够决战2020奥运会,她说,目前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希望自己能为国家争光,还要帮助更多残疾运动员,让举重运动后继有人,才能算得上我们国家举重事业有了发展,才会有希望使更多的人为国争光。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黑龙江省自强典型“百团千场”巡讲活动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