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6日讯 (于乐 记者庄园) 深冬的黎明,闪耀的警徽已照在扶贫的路上。刘峰走在通往郊区平安乡东风村的路上,看着平整坚实的路基,眼里满是希望。这条路,通往东风村,通往贫困户的菜园,连着脱贫攻坚的梦。


刘峰,佳木斯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佳木斯监狱帮村扶贫工作带头人。“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有机会走近老百姓,为群众做点事儿。”2017年4月,佳木斯监狱响应党和国家的扶贫号召,按照省市扶贫要求,对所属地区的佳木斯市郊区平安乡东风村开始了对接帮扶。接到扶贫任务后,监狱党委选优配强成立扶贫工作组,设10名专职扶贫干部,对接帮扶东风村的10户贫困家庭。
一身警服面前,老实本分的村民们,多少有些距离感。为了与群众走得更近,监狱党委要求入户走访时都不准穿警服。“要让老百姓接受咱,就要跟群众打成一片!”为了走近群众,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难、所盼,干警们主动走进贫困户家里,下田除草、种苗摘菜、房前屋后打扫卫生……与贫困户一起劳作,一同收获,用真心捂热警民关系。
脱贫致富得一步步来,得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住上安全的房子。“要不是这些孩子来,我这把老骨头哪能撑起这么好的一个家!”84岁的贫困户于在珍如是说。年老多病的她,老伴儿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体弱多病,儿媳瘫痪,家境十分困难。老人嘴里的这个“家”不大,但相较原来低矮破旧的老屋来说,她已十分满足。原来那个随时可能倒塌的泥草房,就像深深扎在干警们心里的一根刺。2017年12月,心系老人的住房安全,工作组又一次来到于在珍家,一起商量建房的事,“原来老人收入低,房子改不起,现在政策这么好,28000元就能盖一个新房了。”随着佳木斯市郊区积极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危房改造重建工程,佳木斯监狱党委大力支持,工作组积极协调,大家尽心尽力为老人筹措资金1万元,帮老人建成了砖瓦房,干警们心里的那根“刺”也渐渐地消失了。
光是“给予”不行,更要为脱贫致富找到好出路。考虑到贫困户收入少,又常生病住院,工作组积极联系郊区扶贫办,找到平安乡政府,咨询政策、研究对策,共同为老百姓谋划脱贫致富的好办法。房前屋后是块宝地。“长158、宽220……三垄茄子,十架豆角儿……”一双黄胶鞋,一身迷彩服,只有脚踩泥土、深入田地,才能真正带领贫困户挖掘出“小菜园”里的“大经济”。早春割韭菜,初夏栽茄秧,起毛葱种白菜,白露播小葱儿……说起菜园里的事儿,干警们个个是行家。轮播、细耕、间作,科学种植,有机绿色,为了能让小菜园高产出,干警们请专家讲、向书本学、结合实际,指导贫困户科学种植,增产增收。地里种菜的女干警,传运冬菜的男警官,成了东风村里最靓丽的风景。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佳木斯监狱党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工作组鼓励、帮助老人种菜收菜,再以等同甚至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保障“产品”有“销路”。每到夏秋,每周一次,无论刮风下雨、炎炎酷暑,不分节假日,干警们都去帮忙采摘,从没让菜烂在地里。“我们有市场!”采收的蔬菜除了供应监狱食堂外,1200余名干警职工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都成了“小菜园”的“大客户”。监狱食堂的餐桌上、干警家中的冰箱里、亲戚朋友的菜谱上,到处都是菜园的味道。路再远,都不能耽搁扶贫,运菜的车照常进村。从监狱到东风村,来回50多公里,2018年因修路绕行,这条通往“菜园”的路变得更长了。为了节省运菜车的空间和油耗,腾出空儿把更多的菜拉出东风村,来回70多公里的路,干警们常是骑着自行车去。
脱贫攻坚“回头看”,菜园致富不是梦。2018年贫困户菜园总收入4万多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2019年增收6677.4元,边缘户增收4513.8元……小菜园大丰收,数字是最好的说明。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残破的旧宅喜迁新居,从产业单薄到家家发展菜园经济,增收致富门路广开,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想。
党建联盟,发挥作用。监狱党委积极组织扶贫干警参加东风村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逢人就说菜园的事,朋友们都说我是‘农民’狱长。”不只是名字,在刘峰和所有干警的心里又何尝不是装满了“农民”。在工作组和村党支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帮扶的队伍,和贫困户一起品尝菜园的“甜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