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9日讯 非法集资坑害市民,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主动作为,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自觉抵制。
12月4日,本报联合市金融办,以《权威部门起底非法集资十大陷阱》为题,对非法集资的陷阱,进行了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大家对骗子的行为深恶痛绝,同时对自身追求高回报受骗,进行了反思。
市金融办为了持续压降非法集资、乱办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加强非法集资风险源头防范治理,连续打出“组合拳”,累计排查5919家企业,实地入户核查高风险企业30多家,134家企业被约谈警示。
12月18日,大庆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场核查企业经营资质。
整改涉嫌非法集资企业
记者从市金融办了解到,年初以来,通过吊销营业执照、注销企业等方式,清理融资担保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典当行1家,正有序引导2家P2P网贷机构,良性退出。
管控“增量盘”,金融、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设置21类禁用字段,及时协调外地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协查和风险管控,有效抵御非法集资风险。
市处非办协调公安、市场监管、城管、银保监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累计排查5919家企业,实地入户核查高风险企业30多家,暗访2家,发现从事汽车租赁、普惠金融等3家企业,涉嫌非法集资,责令其限期整改。
金融治乱行动以来,已对134家问题企业,予以约谈警示、列入异常名录等处理,拆除牌匾、横幅、清理广告4600多条、72个,移送公安机关侦办3起。
对立案1年以上的非法集资案件,实行专人跟踪、加快推进,多数已进入检察院起诉或法院审理阶段。
市金融办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20多万份宣传材料,覆盖全市老年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参与组建全市防范集资诈骗百人讲师团、培训千名宣讲员。

对涉嫌乱办金融市场主体进行取证。
摸清风险“源头”防范治理
市金融办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国家、省关于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决策部署,我市坚持以金融乱象整治工作为切入点,持续压降非法集资、乱办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加强非法集资风险源头防范治理,金融是特许行业,必须持照准入。
目前,我市持照金融机构有两大类:一是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共84家,由国家统一监管。二是中央明确的“7+4”类地方金融机构,共94家,由省级政府部门发照准入,市县(区)政府属地监管。另有两类非持照但涉及金融业务的机构:一是P2P网络借贷中介机构,共两家,已纳入国家专项整治范畴。二是民间借贷咨询中介机构,经市场监管部门登记设立。
整治小额贷款、融资担保
针对上述非法集资风险高发领域,我市金融部门重拳出击。
工作人员介绍,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重点整治可能存在的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的变相放贷,内外勾结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再高利进行转贷,内外勾结销售未按规定登记备案的理财产品,内外勾结进行有组织的保险诈骗,非金融从业人员,在营业网点推介销售理财产品等行为,排查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员工,是否存在参与非法集资等行为。
在地方金融从业机构领域,重点整治可能存在的经审批设立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从业机构开展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高利放贷、暴力催收、超标准收费、受托投资以及擅自进行合并、分立或者设立分支机构,擅自变更名称、业务范围等行为。
民间借贷和理财领域,重点整治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未经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或已经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或组织,从事民间借贷咨询等中介业务,打着财富管理、批发零售、电子商务、房地产、农村合作、养老服务等旗号,开展非法集资行为。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整治非法开展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校园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媒体、网络平台为非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便利等行为。
彻查以“专家”名义做广告
对未按规定进行企业注册、备案、许可,无办公场所、无办公人员或与注册地登记不符以及与经营地不一致、频繁变更注册地址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
工作人员对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传单等媒介发布的各类融资类广告,进行全面排查。
对宣传中涉及“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消费返利”“金融互助”“民间借贷”“网络借贷”“虚拟货币”等内容,以及高收益、高回报,明示或暗示保本、有担保、无风险等内容的主体,全面彻查。
重点关注利用专家、知名人士、专业机构等名义作推荐说明的虚假违法广告。
对从业人员相关资质、职业经历,是否因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受到处罚或刑事追究等情况进行排查。
重点关注有群众举报、舆情指向的群体,高度警惕经营场所外有投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学生等群体聚集的企业以及高风险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股东,会集这些人员在其他企业任职和投资的信息,挖掘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关系网和保护伞。
依法对高风险企业大额资金异常流动情况,进行排查,依托反洗钱资金交易监测等工作机制,加大对投资理财类企业风险高发领域的监测力度,保护好市民们的“钱袋子”。
文/摄大庆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