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以歌咏叹萧红以剧打造经典 一评大型原创歌剧《萧红》
2019-12-21 07:29:4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盛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2月21日讯 歌剧《萧红》在期待中与观众见面了。在萧红诞辰将近110周年之际,为纪念萧红,弘扬萧红以笔做枪投身抗日洪流,投身对人类愚昧的批判性写作的高尚情操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省委宣传部和中央歌剧院共同为观众倾情奉献了这台大戏。

  歌剧《萧红》是近年来萧红戏剧舞台上的一出精品戏。创作期间,经过主创人员多次往返萧红故居纪念馆、研读萧红作品、对黑龙江风俗人情的调研等采风活动,以对歌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萧红的热爱,倾力打造了这台戏剧,集诸多艺术创新点于一身。

  在主题上,歌剧将萧红置身于国家民族危亡的大时代背景下,突出萧红悲剧与家国命运的共进退。萧红的一生饱经战乱,既充满艰险,又波澜壮阔。歌剧描绘了九一八事变后,萧红投身于哈尔滨左翼文学圈,与“牵牛坊”萧军、罗峰、舒群等中共地下党和进步青年以笔做枪,唤醒民众争取自由。

  在内容上,以萧红与进步青年作家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线索为主线,串起萧红毕生与文学不解的情缘和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追求。貌似柔弱的萧红,在文学创作上,不拘法度勇于创新、善于实验,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有着鲁迅、茅盾、胡风、丁玲、聂绀弩等同时代作家推崇的天赋才华。无论是萧军还是端木蕻良,都是由于仰慕萧红才华而爱上萧红,尽管结局令人扼腕惋惜,但曾经的患难真情也让人感动唏嘘。在抗战中,作家与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流离失所和逃难困境,可无论萧红萧军还是端木蕻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萧红始终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人命运,是现代中国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代表。

  在结构上,具有现代戏的探索性。舞台布景以漫天雪花和白色病床为基调,制造萧红弥留之际的梦幻意境,引出她笔下塑造的人物小团圆媳妇、赵三、有二伯、父亲等参与歌剧叙事中,以期达到烘托其文学创作成就的目的。叙事手法上,首尾呼应,运用倒叙手法,将萧红叙事的展开定格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而萧红却缠绵病榻,加之庸医误诊,缺医少药,将萧红推向死亡。尤其可贵的是,剧终以红色背景和白色病床缓缓升起,萧红浴血重生般的意象,将歌剧推向结尾也推向高潮,提亮了萧红形象的永生不死的精神风采。

  歌剧《萧红》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在许多同时代作家被历史淹没的今天,萧红却频繁被人阅读、解读、创造。是什么让人对她念念不忘?很显然,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但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她与萧军和端木蕻良的爱情故事。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并非没有曲折的情感经历,而是因为萧红的作品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萧红能够在作品中与人们进行对话,其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有出人意料之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难以复制的开放性的创造性体系,俗称“萧红体”。正因为如此,萧红成为当今读者的心头好、手中宝。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歌剧《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