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0日讯 无怨无悔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刘桂芝老师,自参加工作那天起,一直没有止却对党的追求。从风华正茂,到两鬓生霜,始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1990年,对于刘桂芝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她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的肩上又增加了新的担子——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支委不是官,万事心里拴;彰显党宗旨,美名百家传。”这是村里的“土秀才”给她编的一首打油诗。的确,她这个组织委员简直就是“万金油”,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没有她不到场的,白天教书,晚上“断案”;既是老师,又是“法官”。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她却偏要管人家的“私事”。说来也怪,无论谁家有事,都愿意找她“评理”;无论什么样的家务事,只要她到场,必定云开雾散;无论谁家娶亲嫁女,她都是唯一的“娶亲婆”;无论多大的事,只要她出面“振臂一呼”,乡亲们没有不响应的。
村里有个叫“江子”的后生,年轻轻的得了尿毒症,恶化为肾衰竭。做透析需要手术费1.6万元,这在上世纪的80年代,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何况还是一个贫困家庭呢。不得已,他的老父亲找到了刘老师。刘老师号召全村捐款,自己首先捐款500元,原计划3天捐够,殊不知第二天捐款就超过2万元。
这样的事在她身上数不尽说不完。如果说这是威望,那么,威望的背后,是付出、是艰辛、是包容、是委曲求全、是责任与担当。
乡亲们忘不了,刚建小学时,白天对五组学生循环复式授课,夜晚全村的百姓聚集在村部跟着她识字;乡亲们都记得,上海和郑州的知青下乡进村时,是她第一个把知青请到自家,让到热炕头上,而她自己和爱人却打了半个多月的地铺,直到村里的知青点建好;乡亲们想着呢,中苏关系紧张时,基干民兵每晚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站岗放哨,是她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岗哨上,而那时每人一年只配备7.5斤的白面;乡亲们常提起,黑龙江堤筑坝时,每村都要出义务工,是她把农校办到了大堤上……一桩桩、一件件,乡亲们都铭刻在心间。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都说,刘老师当支委,吃一家饭,管百家事,这样的党员,够格!
针对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她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逐个谈心谈话,积极争取指标,发展了20余名青年党员,使村党支部一举摘掉软弱涣散帽子,成为市级“五好党支部”;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她提出重点改善村容村貌,号召村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环境。起初,她的提议并未引起群众的响应,她带头干、做示范,自费购进各类花卉种子,摸索种花技术,坚持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数十种,她家门前各类花卉竞相开放,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头雁飞、群雁追”。在她的带动下,乡亲们家家栽花、户户种树。如今的东升村,每到夏季,红墙碧瓦、绿树掩映,百花盛开,俨然一幅“世外桃源图”。
秋天落叶,冬天下雪,年过七旬的她,依然坚持打扫维护自家门前卫生责任区。她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认真干好每件小事,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支委20多年来,她每年都是县、乡两级优秀党务工作者,村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成为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她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凭借朴素言行,为党的基层组织树立了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