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三张牌”
代表委员热议我省农业发展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
黑龙江日报1月15日讯 “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牌。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增加到7650万亩、850万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举措和目标彰显出我省农业发展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的责任和决心。
绿色是黑龙江农业特有的底色,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用“绿色”生“金色”,让农民赚上“生态钱”。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热议,今后将如何打好这“三张牌”,实现种得好、产得优、卖得俏。
寒地黑土
保护农业生产的原生态资源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黑土耕地保护,运用工程、农艺、农机和生物措施,建设耕层深厚、土壤肥沃、抗旱防涝的黑土良田。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任务。
省政协委员李连瑞说:“保护黑土地只喊口号是不行的,黑土保护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除了要高标准建设山水林田路等这些硬件工程类设施外,建设完成后,还要制定出黑土地保护的规划和方案,通过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农业三减、农作物轮作等措施提高黑土地地力。”
省人大代表刘娣认为,要实施黑土地战略性保护,应进行绿色种养循环产业模式的技术探讨,对现有成果进行研究规范、技术提升,或将成为我省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循环农牧业和产业链条延伸的一种重要途径。刘娣说:“坚持进行黑土保护技术研发是为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龙江粮’。目前,已经对当前困扰我省最大的农业生产问题——作物秸秆的废弃物利用和畜禽粪便污染展开了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
绿色有机
提升农业产出品质量标准
近年来我省立足“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定位,培育了一批适合在黑土地种植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产出的农产品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垂青,“龙江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记者在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将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基地的对接,扩大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
省人大代表张丽萍认为,有机产品认证的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应研究提高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准入门槛,鼓励非营利性机构参与认证工作,全程质量控制的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加强。推动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市场、环保等相关部门建立对有机产品生产、认证、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链条联动监管机制。企业要建立有机产品管理体系内部检查制度,并及时向认证机构通报内部检查结果;加强获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机产品标准法规培训,提高其风险防控意识;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助推有机农业、有机产品认证的发展。
非转基因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强化生产改造,坚守安全底线。代表委员们认为,龙江生产非转基因农产品是迎合消费市场的需要,也符合我省坚持绿色农业的特点和初衷,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非转基因”这张牌。
省人大代表赵铁雨建议,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的源头监管,落实好属地责任,保障农民安全用种。同时要加大自主创新和品种选育力度,提高非转基因选育水平与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结合,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要做到优质优价,就要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放心,要做到精准的产品溯源。
省政协委员孟军认为,我省要发展区块链技术构建绿色农产品溯源体系。区块链技术能够将数据分布式存储,信息的透明公开可获取信任,数据的不可篡改使得交易更加安全可追溯。在面临食品安全的今天,我们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食品溯源之中,构建溯源防伪体系,可解决如农药残留、转基因测定等一系列问题,为消费者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