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6日讯(记者孙英鑫)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其实“内行人”还有句话,机车跑得好,“撒砂”少不了。
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管内,冬季大雪覆盖,寒冷漫长。牡丹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山峦叠嶂,千分之二十以上坡道司空见怪,这给机车行驶带来严重挑战。火车在雨雪天,特别是上坡时出现车轮空转打滑以及紧急制动时,就需要
增大车轮和钢轨之间的摩擦力,铁路人采取“撒砂”这一方式。火车司机脚踩位于左脚下的踏板,就有细砂“涓涓”流出,流向钢轨表面。
这砂子也是火车头“出门”的“标配”,而这标配由各机务段的整备车间职工负责“人工”上砂。为机车补砂的人,职名为“上砂工”,是守护机车安全的“隐形人”。
王立章,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三棵树机务段职工,年过半百的他给机车上砂已经25个年头了。1月16日早上,记者在三棵树机务段见到王立章时,他已经在寒冷的室外工作了近15个小时,这期间到室内暖和身子的时间不足半小时。说起上砂这活儿,他说铁路上的活儿,哪有不辛苦的,风吹日晒习惯了,自己倒是乐此不疲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上砂工却依旧是“老式”作业,原因是机车整备场大部分是近上百年的“光景”,如果进行改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这活不是啥技术活,却实实在在的是个体力活”。“上砂工”王立章说,机车砂不比普通建筑用沙,需要经过水洗、过滤、烘干、除尘等环节,为确保机车砂质量,每次上砂前,都要对砂子进行“二次”检查,确保砂粒大小均匀、尺寸不超限。随着冬季冰雪天气的到来,机车制动至关重要,机车上砂作业任务量也随之上升。在整备场的每个股道中间,都有一个盛放沙袋的大砂箱,里面装的是备用机砂。两名上砂工共同抬运砂子,需要31袋25公斤的砂子才能装满。三机整备场上有大砂箱共有15个,装满大砂箱只是上砂工作业的“冰山一角”。
和王立章干一样活儿的人还有3个人,平均每名上砂工每12小时要为30台左右的机车上砂。每辆机车有8个砂箱,每个上砂工一天要为机车补1吨左右的砂子。上砂工一年四季工作在室外,即使是极寒,为了活动方便不会穿得太厚,辛苦不言而喻。在黑龙江地区,由于冬季降雪多、气温低,管内线路高坡大岭多,上砂工的工作强度和频次与其他地区相比,要增加多得多。
端着砂子日夜“狂走”,是上砂工的真实写照。除了臂力好,那就是“脚力”好,从车头到车尾,从地面大砂箱到机车小砂箱,从这台车到那台车,全凭“脚底板”说话。一个班儿下来,“计步器”最高时3万步,走得“满身汗”。王立章说,这活儿费鞋,自己从来不穿板脚、打滑的皮鞋,单位发的劳保鞋倒是很舒服,但是不够穿,一个多月就“张嘴”,啥好鞋也架不住这么走!。
25年来,王立章累计为机车上砂700吨,相当于装满了10节火车,他经手的机车砂箱,无一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