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日,在发布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代表介绍了特殊时期女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

据赵鸣雁介绍,2月9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作为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向新冠病毒发起总攻。
2019年12月,正在基层诊疗的赵鸣雁连夜从绥化赶回哈尔滨,布局群力院区ICU的改建工作,同时在科里发出倡议。重症医学科198名医护人员,其中131名是女性,占66.2%。“只要需要,我随时上!”倡议发出后所有女医生女护士全部报名。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重症救治中心改建完成,医生护士全部到位。2月12日23时35分,伴随着救护车呼啸而来,第一位危重病人转入,战役打响了。
救治中心成立的头几天,每天要转来十余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这样密集的转入,医生护士要穿着不透气的三级防护的防护服、带着三层手套接诊、处置,这让我们的工作格外困难。”分层诊疗、ECMO、IABP、免疫吸附、血浆置换,所有最先进的救治手段全部上了,赵鸣雁和同事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除诊治本中心的患者外,每天他们还要与省内其他地市的定点医院远程会诊,评估患者、指导救治,每天工作到半夜,连续奋战近一个月。
“这一个月是我们最忙碌最紧张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重任在肩,使命荣光的一段历程,本应该身心疲惫,但我们都异常精神抖擞,自嘲是‘打了鸡血’,因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放松,患者的生命握在我们的手中,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疫’。”
在ICU里医生要工作6小时,护士工作4小时,进去前的一小时不能喝水吃饭,怕上洗手间,怕浪费防护服。防护服密不透气,两个小时左右就汗流浃背,防护镜上都是水滴,看不清楚,歪着头在消毒循环风下吹吹,接着再干。女孩子生理期穿上尿不湿不敢坐,怕液体挤出来。“第5、6个小时是最难熬的。脱水、气短、心慌,有种要虚脱的感觉,每次出ICU,第一件事就是狂喝一瓶矿泉水,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通过赵鸣雁和同事们的努力,已有超过半数的危重症患者转出ICU,已有十余名患者出院。
疫情来袭不畏惧,巾帼立业正当时。疫情面前,广大女性医护人员投身到这场战役中,感到无比光荣。为了能让病人翻身,远程进行遥控,有效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感染风险,省妇联携手爱心企业先后送来了价值210万元的14台智能护理床,让赵鸣雁和同事们感受到来自妇联娘家的爱和温暖。
“我们全体医护姐妹将以更加饱满的情绪,更加积极的状态,在疫情的救治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早日获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赵鸣雁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