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淑珍(右)在与同事孙宇鑫研究病例轨迹。
黑龙江日报5月11日讯 疫情期间,有这样一支队伍一直坚守在战“疫”第一线,调查确诊人员活动轨迹、查找密切接触人员及其行踪,每天为了第一时间围堵病毒,抽丝剥茧,分秒必争,全天候24小时准备出发——他们就是夜以继日工作的流调人员。
“侦查员、情报员、宣传员”集于一身
7日上午,当记者见到哈尔滨市疾控中心病例管理组组长郭淑珍时,她正在忙着审核流调报告。作为流调组40名成员中的一员,从1月21日开始一直到现在,百余个日日夜夜里,她一天都没有休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熬夜到凌晨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作为流调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发挥多个角色的作用,在流调过程中成为侦查员、情报员、宣传员。一次次流调工作就像完成侦查任务,一份份流调报告就是疫情‘情报’,每一次与流调对象交流就是宣传防疫知识。”郭淑珍这样定义流调人员的职责。
流调工作进行得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配合程度。流调过程中,患者因恐慌、无助而导致情绪失控,流调人员遇到抵制、谩骂等情形十分常见。郭淑珍在流调中就遇到了棘手的病例。“整个流调过程,不管我提出什么问题对方都是一声不吭。为了拉近关系,我主动帮他拿衣服并帮他披上,搀扶他下地溜达,但一切都是徒劳。最后我们只能借助基础数据信息,深入到患者曾去过的场所,问询可能接触的人员,排查存在的传播隐患。”
郭淑珍告诉记者,每次现场与患者面对面调查,只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环节,经过数小时调查,在现场获取的信息还要由流调员返回单位以后形成初步流调报告。如有遗漏的信息,就需要立即与患者电话联系进行补充调查。一般来说,完成一份流调报告至少要进行补充调查10余次,直至最终十余页甚至几十页的完整流调报告形成,期间与患者沟通、核实、询问等通电话可能达几十次之多。
24小时待命保证随叫随到
正常时间上下班,对于流调队员来说是一种“奢侈”,他们始终是24小时待命。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接到任务,便会第一时间赶赴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与病毒面对面。
“整个疫情期间,手机必须不离身,因为任务随时都会下达。”市疾控中心最年轻的流调队员1989年出生的孙宇鑫对记者说,为了快速出任务,我们流调队员每人都有一个工作箱,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全套的防护装备都在里面,接到任务后,拎箱就出发。到现场后,要立即穿好防护服,全副武装与患者面对面进行流调。如果患者活动轨迹简单,配合度好,整个现场调查可能在2~3小时内结束。出现患者不配合、活动轨迹复杂、患者回忆不清等情况,现场调查时间可能要达到4~6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深夜接到流调任务对于孙宇鑫来说已是常态。4月9日凌晨1时许,孙宇鑫接到指令赶到了哈尔滨红十字医院,对两名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调。起初,对方十分不配合,认为流调是在窥探自己的隐私。“当时,为了缓解对方的抵触情绪,便和对方聊家常,消除距离感。最终,对方终于放下了戒备,自己还和对方互加了微信,极大方便了后期的补充调查。”孙宇鑫对记者说,当时从医院离开时已经是早上6点多了。
孙宇鑫告诉记者,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下,可能不到半小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但在流调过程中必须保持思路清晰,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面对确诊患者,孙宇鑫也曾恐惧过,但一想到必须要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在第一时间拦截病毒,恐惧感便会烟消云散。“作为年轻人,必须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效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孙宇鑫坚定地对记者说。
专业技术手段提升流调工作效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多家检测机构推送上来的成千上万条核酸检测结果数据,分别匹配到密接管控、教育机构筛查、医疗机构筛查等不同的基础数据库中,想要靠人工梳理基本不可能实现。
“来到南岗区疾控中心,我们第一项紧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核酸检测基础数据库前期清理。通过梳理逻辑关系并利用专业软件编写代码,我们小组9名成员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前期工作。”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教授张秋菊对记者说,梳理数据库需要有专业知识,而且得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能。通过严密的逻辑编程,将每日不同检测机构的核酸结果匹配到不同的基础数据库中,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张秋菊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期,她被派到省疾控中心进行支援。她和同事利用我省1月22日报告的第一个病例,一直到2月17日的全部数据,对我省疫情拐点建立模型进行预测。他们为保证模型拟合效果的稳定性,模拟测试了1万次、2万次……之后又分别模拟10万次和20万次。10万次的模拟运行需要8小时,20万次差不多需要13~15小时。张秋菊从2月15日到19日期间,五天五夜的日子里,为了看好模型的精准拟合,每个夜晚只能打个盹。最终,2月19日凌晨,《基于SEIR模型的黑龙江省新型肺炎疫情趋势分析及预测》的报告终于完成,对于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核流调报告也是哈医大流调组的主要工作之一。据哈医大地病中心赴道外区疫情防控小组组长刘辉介绍,很多流调报告并不完善,一些密接者的信息不全,比如没有标明是否采取隔离,以什么方式隔离,是否进行了核酸检测等,我们发现后便会马上通知流调组或通过电话进行补充流调,尽可能完善“一密”“二密”的信息,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管控,降低病毒的传播隐患。